愛――最妙的道

愛――最妙的道

1)《聖經》裏的數字包含有密碼嗎?

在《出埃及記》的第25章,耶和華神指示神仆摩西為神建造聖所,方便以色列人敬拜。這是第一次耶和華神對以色列人的敬拜方式進行規範化。

這章的經文中,耶和華神對各種敬拜的物件的製造方法,做了很詳盡的指示。其中的每一件與敬拜有關的物件,都有豐富的屬靈含義。遺憾的是,我手上的新國際版研讀本《聖經》,對這些物件的屬靈含義的解釋很少。讀這段經文的時候,我能體會到的,更多的是一系列枯燥的數字。

但我相信這些數字本身是有含義的。我以下的解釋,主要是我自己的體會。

(關於約櫃):「要用皂莢木作一櫃,長二肘半,寬一肘半,高一肘半。要裏外包上精金,四圍鑲上金牙邊。也要鑄四個金環,安在櫃的四腳上;這邊兩環,那邊兩環。要用皂莢木作兩根杠,用金包裹。要把杠穿在櫃旁的杠內,不可抽出來。必將我所賜給你們的法版放在櫃內。」(《出埃及記》25:1-17)

關於約櫃的數據,其中「裏外包上精金」這一句經文,我仔細算了一下,正好需要39平方肘的金子。我們知道,《舊約聖經》正好39卷。

「四圍鑲上金牙邊」,我查了一下英文版本,是「make-a-gold-molding-around-it」。也就是說,需要鑲金邊的總長度應該是各邊的長度加起來在乘以二(一邊為兩面相交,要在兩面上都鑲金邊,所以要乘二)。得到的數字,正好是象著着死亡的44。

至於為什麼用象徵死亡的44包圍着象徵《舊約聖經》的39,我想在《新約聖經》中,使徒保羅在《羅馬書》中解釋得很清楚——靠刻板地守神的律法,而不是靠對耶和華神的真心信仰,最終只能走向死亡,不能得到真正的救贖。

但這並不代表着舊約時代就沒有人得救。神的救贖是超越時間的。儘管道成肉身的基督耶穌在人類歷史上的出現,比摩西時代晚了約1500年,但舊約時代的很多人,卻都是因着對耶和華神真心的信,並靠主耶穌的救贖得救的。

客觀地說,這一章有很多的數字,仔細分析下來,幾乎每一個數字都可能隱含着某種解釋。但數字的解釋是非常微妙的,我自己靈命根基不深,試着解釋了一些,但敢於拿出來交流的並不多。

(關於聖所與至聖所之間相隔的幔子):你要用藍色、紫色、硃紅色(線)和撚的線織幔子,以巧匠的手工綉上基路伯(帶翼的天使)。要把幔子掛在四根包金的皂莢木柱子上,柱子上當有金鈎,柱子安在四個帶卯的銀座上。要將幔子垂在鈎子下,把法櫃抬進幔子內,這幔子要將聖所和至聖所隔開。(《出埃及記》26:31-33)

這裏,聖所與至聖所之間相隔的幔子,正好代表敬拜神(聖所)與被神看着為義和聖潔(至聖所)之間的隔閡。在舊約時代,要大祭司才能有權利進入至聖所。

在聖所與至聖所之間相隔的幔子,再次掛在了象著着死亡的兩個44上。在主耶穌遇難時,唯一顯示的神跡,就是聖所與至聖所之間的幔子從上到下裂為兩半——這象著着主耶穌穿越了死亡,越過了漫漫時空的局限,完成了對人類的救贖計劃。

我之所以有信心將這些數字,而不是將我理解的其他數字解釋出來,是因為以下這樣一則新聞:

洛杉磯3月16日電(記者張煒)當地時間16日凌晨4時4分,洛杉磯發生4.4級地震,震感明顯,震中位於華人聚集的聖蓋博地區,許多居民在睡夢中被地震驚醒。

據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報告,地震震中位於洛杉磯市中心以東17公里處的Pico-Rivera市,震源深度為18公里。儘管震級不大,但地震震中位於人口稠密地區,所以當地居民反應明顯。地震發生后不到半小時,美國地質調查局就接到

1000多人的震感報告,主要集中在洛杉磯縣、橙縣等地。

地震發生時正值凌晨,正在睡夢中的部分居民被地震驚醒,居民區一些住宅內亮起燈光,但街頭依舊平靜。在推特等社交網站上,當地網友紛紛發佈地震消息。洛杉磯縣消防局稱尚未收到地震引起的損毀報告。

在上一篇文章《信徒的錯誤盡在上帝的計算之中》的結語,我寫道:再度送給大家《新約聖經》最重要的章節,《約翰福音》3.16——

神愛世人,甚至將祂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祂的,不止滅亡,反得永生。

當時是3月15日,我寫到:「別小看了316這個數字。316=8進位474,正好象著着代表神性的7從代表死亡的44之間穿過。」

2)不可迷信數字

對自然現象中的一些數字進行分析,指出其中一些很難科學解釋的巧合現象,主要目的是為了打破「科學」迷信,讓人們相信科學並非萬能的。對《聖經》中的數字提出一些屬靈解釋,則主要是為了增加信徒的信心。

《聖經》是用主耶穌的生命去見證的,是用無數信徒的艱難歷程和生命去見證的。若這樣的見證都不能讓某些心腸頑固的人感動的話,再強有力的數字,也是沒有意義的。況且這個世界上還有一群大多連老婆都對付不好的科學家,卻固執地以為靠「科學方法」,可以解決世界上發生的一切問題。也還有很多人,不願意歸順於公義和愛,卻願意盲從於世間的各種權威偶像。

同時,我們也絕不能迷信數據。比方說,西方文化里,認為星期5與13日重疊,一定是不好的。這種文化,是來自於人們在基督教的信仰過程中,產生了錯誤。人們認為5是基督耶穌的受難日,13是基督耶穌與信徒們「最後的晚餐」時的人數。所以這兩個數字都不吉利。

然而人們卻不知道5+8=13,用8進位來解釋《創世紀》第5章,能發現驚人的「數字相關性」。用8進位來解釋《聖經》的其他一些章節,特別是聖經中的一些表面看來的錯誤數據,也能發現奇特的數字巧合。

《出埃及記》25章22節中描述的施恩(贖罪)座,有這樣一段經文:我(耶和華神)要在那裏與你相會,又要從法櫃的施恩座上,二基路伯中間,和你說我所要傳給以色列人的一切事。

施恩座的長度是2.5肘,中間部位正好是1.25肘=10/8。以我個人的體會,是耶和華神允許在解釋《聖經》中的某些數據時,允許採用十進位/八進位之間的轉換。

另外《出埃及記》25章中描述的金燈台,也具有很強的屬靈含義。這種金燈台兩邊各伸出3個分支,支撐2x3=6個杯。燈台上又有4個杯,共10個杯。這10個杯如何排列,我還真費了一番腦筋。中間的4個杯一字型排列,似乎不符合美學和結構學原理。若排成正方型,好像也不好看。最符合美學和結構學的排列大概是中心的4個杯排列成菱形,其中2個與兩旁的分支(6個杯子)聯成一線,另外2個杯子的連線與這條線垂直,構成一個「—十—」型圖案。這樣,總杯子數為10個,連成一線的杯子數為8個,再次體現了10/8。

另外,耶和華神在《創世紀》的章節中,與亞伯拉罕定下了割禮之約。從現代醫學角度看,割禮是衛生和健康的。在當時那種人們剛剛習慣穿褲子的年代,割禮更代表着一種超越的「潔凈」。整個割禮之約中,只提到了一個數字,就是嬰兒要在8日時行割禮。從現代醫學看,那時候嬰兒體內還帶有來自母體的免疫力,又沒有疼痛感,是最方便行割禮的時間。但這個8字,搞計算機的人在設計8進位計數器時,都知道要逢8割一刀——清零進一。

我自己在受洗的時候,正好被排了一個13號。當時我竟然認為自己受洗沒有成功。現在回頭看,受洗成不成功,哪能由我自己定。相反,倒是上帝的帶領,讓我明白了這個13號根本不是什麼不吉祥的數字。

數字的巧合,可以引導人加添對上帝的信心,也可能因為迷信帶來極大的災難。我們都知道,馬克思是人類偉大的思想家,他的思想學說,對現代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馬克思主義中,有很多合理的內容,其中「按需分配」的理念,若將那個需,解釋成為必需的需,也符合《聖經》的原則。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罪性的批判,對拜金主義的批判,對人類剝削壓迫的痛恨和呼籲,也都符合《聖經》的原則。

然而馬克思畢竟是個人,人總受時代的局限性影響。斯大林式的社會主義導致的烏克蘭飢荒,以及1958年大躍進導致的飢荒,捲走了上千萬無辜的生命。導致那種飢荒的原因之一,是一種「消滅一切階級差異」的平均主義。

馬克思生於1818年5月5日,這是一個非常對稱,非常容易記憶的日子。像馬克思這樣一個高智商的人,一定會對自己的人生目的有徹底的計劃。我總覺得他的「平均主義」思想,其根源是他的過於對稱平均的生日。

其實我們若將這個日子仔細分解一下,1818=18*101,其中的101,若按二進位解釋,正好是5。於是馬克思的生日中,就有了3個5。

馬克思的生日又是該年的125日,正好又是5x5x5。還記得嗎,耶和華神的施恩座的長度為2.5肘,祂會在施恩座的中間(1.25肘)處與摩西對話。

馬克思逝世於1883年3月14日。享年65歲。十進位65,再度等於8進位101。

3月14日,是該年的73日,換算成8進位,是111。而該年餘下的日子,正好是292=8進位的444日。

從馬克思的生日年歲來看,他似乎才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在《創世紀》第6章中象徵的「普世洪水」。當然,這樣解釋恐怕實在太牽強附會了。但請大家相信一點,有很多問題,科學似乎是很難解釋的,神學的角度更容易解釋一些。

3)愛是最妙的道

神學是人類試圖解釋上帝與人的關係,從人類的角度鑒別真偽的一種學問。這種學問本身,運用正確了,將成為對上帝的見證之一。但這種學問本身也帶有罪性,那就是人已經將自己擺到了度測神的位置上。

若沒有上帝的寬容和主耶穌為信徒免罪,「神學」就是一種永遠與神隔絕,卻又妄自猜測神的「虛無主義」、「宿命論」等等內容。所以真正的、科學的、承認罪性並祈求上帝赦免的「神學」,是研究《聖經》的,或以《聖經》為主體參照的神學。

即使如此,很多神學教授,本身也是身體力行的虔誠信徒。如講授《舊約聖經概論》的那位道格拉斯教授,本人就直接領養了十來名孤兒。

就像科學分為理論科學、邏輯學和最重要的實驗科學一樣,對上帝和《聖經》的真正認知,還是來自於廣大信徒在實際生活中,用愛和犧牲去做的見證。在教會弟兄姐妹的愛和奉獻面前,我的「數字見證法」實際上是很取巧,也很渺小的。

今日教會的主日崇拜上,一位姓何的長老向大家介紹一段若按人的「幸運數字概念」,應該是極受詛咒的一段經文。這段經文,也是《新約聖經》最美妙的經文之一。摘錄於《哥林多前書》13:1-13節:

我若能說萬人的方言並天使的話語,卻沒有愛,我就成了鳴的鑼、響的鈸一般。我若有先知講道之能,也明白各樣的奧秘,各樣的知識,而且有全備的信叫我移山,卻沒有愛,我就算不得什麼。我若將所有的周濟窮人,又舍己身叫人焚燒,卻沒有愛,仍然與我無益。

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

愛是永不止息。先知講道之能,終必歸於無有;說方言之能,終必停止;知識也終必歸於無有。我們現在所知道的有限,先知所將的也有限;等那完全的來到,這有限的必歸於無有了。我做孩子的時候,話語像孩子,心思像孩子,意念像孩子;既成了人,就把孩子的事丟棄了。我們如今彷彿對着鏡子觀看,模糊不清;到那時就要面對面了。我如今知道的有限;到那時就全知道,如同主知道我一樣。

如今長存的有信、有望、有愛;這三樣,其中最大的是愛。

何長老對這段經文做了很生動的講解。我在這裏,限於文章的篇幅和行文的連貫性,無法重複他的講解。我想給大家重新講一下「自相矛盾」這個故事,讓大家體會一下上帝交給人類的愛。

「自相矛盾」這樣一個故事,來自於我國古代智者韓非所著的《韓非子》,這個故事中,一個賣兵器的人,先吹噓自己的矛無堅不摧。又吹噓自己的盾能夠抵擋一切利器。後來來了一個旁觀者,問道:「用你自己的矛,刺你自己的盾,如何?」。

這個寓言故事,與人類的哲學有很強的對應。在埃及有一種黑白善惡的兩極學說,在中國有道教的陰陽學說。這些學說一致認為,這個世界充滿矛盾,善惡共存。

但這類的思想都有很多的局限性。就看自相矛盾這樣一個故事的局限性,道家思想中,講了「滴水穿石」,「柔能克剛」等等,已經打破了「自相矛盾」故事中,這種以硬碰硬的關係。

我在思索這個問題的時候,在潛意識中想到的,是這個故事的一個改寫版本:

矛的尖利和盾的剛強,並不完全取決於矛與盾之物質。一個健康者手中的一柄爛鐵槍,能夠輕易地擊敗一個病人手中的最剛強的盾。反之,一個富有經驗的戰士,哪怕只有一塊木盾,也有機會擊敗一個持有利矛的懦夫。而在創造天地萬物的神手中,不論是槍,還是盾,將是既無堅不摧,也是牢不可破的。

所以我一直致力去解釋這樣一種「上帝通天徹地,主宰萬物一切」的神學邏輯。

何長老的講道,讓我真切地體會到上帝的對人類的愛。祂的兒子放棄了矛,放棄了盾,卻以最軟弱的人類肉身的形象,為我們犧牲在十字架上。

主耶穌的復活讓我們明白,這個世界的死亡,在上帝的安排中,不過是相隔於聖所與至聖所之間的一片幔子。祂在天上掌權,在愛和公義中執掌權柄。他要我們在教會中相親相愛,讓我們將不堪重負的攻堅之矛和防禦之盾完全交託給祂,讓我們在愛和自由中穿上祂給我們準備的聖潔的衣裝。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最大與最小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耽美同人 最大與最小
上一章下一章

愛――最妙的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