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章 有事不決問楊夏

199章 有事不決問楊夏

楊夏從電話中聽到大哥楊崇文說起二叔成了劍門地區的先進人物后,也驚喜連連。難道,前世默默無聞的二叔,竟然還帶有「血財」?

「血財」一詞,是方言說法,大意是說餵養扁毛畜牲這類東西,得講一點運氣。

其實,二叔楊光華養豬成了先進,這事兒啥事都算不上。一個農民,哪怕成了全國先進又怎麼樣?領了獎狀后回家,各人還是得繼續面朝黃土背朝天,這是農民的命啊。

但是,這事兒在東溝村的影響卻遠不止這些。

因為包產到戶的文件來了。而各大隊是否實行把土地分給農民,上級文件則規定由全體大隊社員投票決定。這個文件,遠比歷史上的那個文件來得文明得多。

這就是楊夏對歷史的推動。只是,楊夏因為忙着自己的事,平時根本沒精力沒時間去看華夏官方的文件。

而且,五顯廟公社、赤泉區包括伍城/縣的一把手,以及其他一些幹部,都是由華組部特別安排的,因為楊夏在上京關於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一番言論,讓包括首長在內的高層,都希望有相當的行政村,能夠走上另一條道路,也即繼續走集體經濟的道理。

而在伍城,從上到下的人,都頗有意識地想把東溝大隊拿來搞集體經濟的樣板。

拿東溝村來做樣板,本來是不行的,但楊光華給集體餵豬超產的事例,卻從側面證明了集體經濟在東溝的可行性。

在全體社員的討論會上。來自縣上的幹部公開說,「如果我們每一個社員,在集體中都能像楊光華同志那樣忘我地勞動,那麼,他在來年的收入,也應該有楊光華那麼多!」

這句話不得了,因為這是「看得見摸得着」的啊,如果包產到戶,每家人那麼三五畝地,能掙1000多塊現金。過年時能分到50斤豬肉?

不過。讓所有領導幹部意外的是,幾乎絕大部分社員都把矛頭指向了楊家,「楊家如果出來帶領大家搞集體經濟,我們就搞集體經濟。如果楊家不願意出頭。而只想包產到戶。那我們也就包吧!」

這時,新任/縣委書記王培津也來到了東溝大隊,聽取社員們的意見。在大家反映了自己的意見后。幹部們很快來到楊家,徵求楊家的意見。

楊家在這時怎麼敢表態呢?這時,爺爺楊延高說了一句,「你們還是打電話問問楊夏吧,這主意得他來拿!」

「對呢,怎麼大家忘了楊夏呢。聽他的話,肯定沒錯。」

這時,楊夏的漢唐培訓正要開業,楊夏正要給赤泉打電話時,大哥的電話就打了過來,當然,電話是打到深港的,由深港接了后,再叫楊夏打回去的。從赤泉打國際長途到香城港,電話的效果一直不太好,而由香城港撥回赤泉,似乎效果更好一些,所以後來的電話,一般都是由楊夏打回去。

「什麼,包產到戶,集體經濟?」楊夏在電話筒前沉默了至少半分鐘,然後才說道:「如果由楊家來承頭,大伯可以作村主任,我父親先帶着建築隊,你們三個包括董其兵,馬上要來深港培訓,學習半年。」

楊夏說完,楊崇文又在電話中重複了一遍,那意思自然是電話外面有人還在聽,重複出來大家好記住。確實有人在聽,而且官位還不小,這人就是縣委書記王培津。

你道王培津為何如此上心?蓋因漢唐集團發了大財的消息已經通過一些特殊渠道,讓這名縣委書記知道了,至於楊家的人,楊夏也隱約說過,大意是他完成了首長的囑託,漢唐的資產已經由過去的1000萬米金上億了,至於具體數字,楊夏卻暫時沒說,畢竟,這時的電話因為有「轉接」,是不太保密的。

有上億資產的人,來做這個村委主任,怎樣看都是一種奉獻。畢竟,東溝村又不是城郊村的主任那麼有油水。

「那,這集體經濟該咋個整啊?」

「我兩年前就給郭海郭主任說過,人員分流。楊家把建築隊貢獻出來,成立東溝村建築隊;同時成立畜牧養殖組、漁業組、副業組以及農業組,每個組都先選出帶頭人,然後由帶頭人去組閣挑選人員,由帶頭人對村委會負責;最後沒被選上的人,都在農業組,負責種莊稼。另外,一些年紀大了的老人,可以單獨成立蔬菜組,包產到戶后,蔬菜也是很有市場的,即便分給每家人食用也非常不錯。」

「而這些各組的負責人,再加上婦聯、民兵連等的負責人,就可以成為東溝村的村委會。」楊夏想了想,又被充了一句。

楊夏這話說了不過一個星期,這話原封不動就傳到了上京。首長等大佬們都感嘆:「神人啊,困擾全國的農村基層管理的問題,被一個年輕娃娃幾句話就給破解了!」

楊夏算不上神人,他說的這些,也借鑒了後世的一些經驗,但也有自己的創意及發揮。實際上,後世的農村,早期也有能幹的人在村裏種地或做副業等,但因為不成規模,最終其收入敵不過打工,所以,農村最後的希望被市場經濟的洪流給衝垮了。如果以集體的形式,有一定規模,如果政府對這種養殖能手、種地能手等給予適當的引導,而不是亂整,華夏的農民就會少受很多苦。

1981年秋收之後,東溝村的事例已經證明,集體經濟也是有前途的。

糧食生產,由原來的1800人變成了600人耕種,結果產量比1980年還多了5萬斤,也即每畝多了15斤左右的單產;

大頭東溝村建築隊,500人規模,借用楊夏早年的關係,在赤泉、伍城、劍門等地承包了5個工程,初步計算,等年終結算后,整個大隊可以獲得20萬元利潤收入,這還不包括500個工人已經領取了的工資。當然,建築隊到了1981年7月,楊崇文回來后,立即進行了整頓,並且添置了價值10萬元的機械施工設備。

僅憑設備一項,東溝村建築隊就與所謂的縣建二司、三司相差無幾了。

畜牧養殖,依然是楊光華負責。這一年,東溝村養了1000頭豬,200頭牛,分成三個組競賽飼養,總計有60人參與這項事情,最終為東溝村帶來12萬左右的純收益。如果說按人均貢獻,畜牧養殖這一塊,比建築隊的人均貢獻還要大。

畜牧養殖,可不只是養豬養牛,在伍城,養雞養鴨養鵝都有傳統,雖然堰塘養魚后不宜放養鴨鵝,但東溝村有很多山坡地,山坡上的蟲子也不少,完全夠這些尖嘴巴扁嘴巴去捕食。養雞要成效益,理論上講必須建立專業的養雞場,同時使用飼料才有規模效益,不過,即便像東溝村這樣的散養,收益也非常不錯。由大約50名中老年婦女組成的雞鴨隊伍,一年竟然也創造了2萬元以上的現金利潤。

漁業養殖。東溝村原有8個生產隊,每個隊有2-3口塘堰,全村總共有20口塘堰可以用來養魚或種蓮藕,這一塊,全村一共安排了10人專職負責,另有10人兼職晚上守夜(防盜魚),一年下來,僅草魚、鯉魚等常見魚類就收入了3萬斤,摺合軟幣幣2.5萬餘元。,這個數字,還不包括蓮藕的收入。

此外,東溝村根據自身條件,還成立有竹編隊,這個竹編隊雖然編織的東西達不到出口水平,但就是東溝村的建築隊也需要這些東西啊,而且,建築隊給的錢比拿到赤泉去賣還要高1角錢一個,何樂而不為呢?這個竹編隊,主要以60歲以上的老年男人組成,這些傢伙,一邊聊天打屁一邊編織,最後竟然也掙到了不菲的收入。

至於蔬菜隊,因為市場最終沒有形成,種的菜都被大家分食了,但顯然,這一年東溝大隊的人,吃的蔬菜也比別的村多得多。當然,這一年最明顯的變化,是手上的零錢多了,前三個月看不出來,當小春收割之後,很多社員家就已經想方設法去公社食品站買肉吃了,有錢了,自然要改善生活啊。

1981年10月起,就有縣上、區上和公社的幹部長駐東溝村了,他們的目的是指導與研究。

指導,是指導東溝村的分配問題,掙了這麼多錢,怎樣分配也是非常重要的,譬如,總不能把這些錢全部分給農民吧,如果那樣,明年還玩不玩啊?另外,他們也要統計一個確切的數字以報給上面,這東溝村一年就搞發了,這個狀態具有可推廣性么?所以,這事兒他們真的得好好研究研究。

分配問題,上面的幹部希望東溝村發揚一點風格,譬如給公社多提留一點?但是,東溝村全體社員同志們卻決定:有事不決問楊夏!

至於研究,那不關東溝村的事,你要讓全國都跟着我們東溝村發財也行,前提是我們自己得發財!

有事不決問楊夏?是的,這是東溝村這一年來形成的傳統。因為東溝村怎樣搞,兩年前楊夏就給村幹部說了,可是村幹部卻沒有實行。

在今年這樣搞之後,中途也曾幾次找到楊夏,請問對策,而楊夏也是給了建議的,雖然楊夏給的建議未必就合每個人的意,但最後大家漸漸明白了,楊夏的建議,未必合每個人的意,但卻是最正確的建議。(未完待續。。)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夢幻大時代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夢幻大時代
上一章下一章

199章 有事不決問楊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