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章 楊夏的人才隊伍(1)

194章 楊夏的人才隊伍(1)

楊夏投資漢唐船舶,也有為機械行業奠基的想法在內。幾乎所有的網絡小說都在寫,現實世界也確實如此,華夏在發展中一直有兩個軟肋,一是材料,二是發動機。而發動機則是機械工業的核心,楊夏現在涉足,看能否為以後的事情做一些準備。

1981年,楊夏的漢唐在穩步發展,楊夏着重培養的人才也在以極高的速度成長著。

怎麼說呢?有如我們每一個過來人,回憶起年輕時,這也不懂那也不懂,特別是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過來人,對於未來、國家、社會、職業等等,幾乎都沒什麼印象。

楊夏當年還算好的,大學填自願,自然潛意識中模仿蔣維揚老師,填報的是師範院校,而且第一志願一定是中文系,第二志願是歷史系,第三自願便是政治系了,因為,當時的老師地位不低,人品又好,再加上一個農村中學的學生,他的視野有限,在他的眼裏,最強的人不就是自己的老師么?所以,這是當時農村孩子喜歡填報師範院校的原因。此外,楊夏之所以填報這三個志願,是因為當時的師範院校也只有這三個院系,至於財經學院這類當然也會收文科生,只是,當時的財經類專業哪有後世那麼俏啊。

但是,楊春、楊崇迪和阿蓮三人,以及劉興等三十九人,包括赤泉中學見過楊夏的那些考生們,他們就有福了。

因為楊夏給他們展示了一個遠超他們想像的世界。

先說高考。真的有那麼難么?那個楊夏,是我們的同學呢,別人就只差一分就是滿分了,而赤泉中學,去年不是考上了百多人么,所以,高考真的不是那麼難呢,赤泉中學以及楊夏帶來的變化,從心理上就破除了高考的神秘感。

再說大學,原來。對於赤泉中學的學生來說。省里的師大類,估計就是相當不錯的大學了,當然,上京、青木兩所大學。他們也是知道的。但他們的成績卻達不到那個檔次。所以,在他們的眼中,並沒有多少大學或專業可供選擇。但楊夏給他們打開了一個世界,原來,在華夏之外,還有大學呢,而且,似乎,去國外的大學讀讀書,是不是比在國內大學讀書更洋氣呢?據說,國家還鼓勵學子們報考國外大學的留學生呢。

再說錢財,雖然赤泉的人還是很窮,但赤泉中學的學生已經感覺到了財富帶來的魅力和快樂。楊夏贊助的500萬軟妹幣的建校款,正在一項一項地變成各類漂亮的建築,首先是學校的土地面前,從原來的幾十畝,一下子變成了500餘畝,原來學校運動場前有一口當地生產隊的堰塘,在楊夏的建議下,順便成了未來赤泉中學的校中心池塘;

其次是赤泉中學在楊夏的幫助下,由原來隔周食用一次肉食一次油條的營養機會,變成了每周一次肉食一次油條的營養機會,讓很多面有菜色的同學身體情況大有好轉;再次是赤泉中學開始採取後世一些名校的做法,對於考取上京、青木等一流大學的學生,不但減免學雜費,還有獎金,當然,這獎金是由楊夏出的。

不過,楊夏千萬叮囑,不能再以「楊氏獎學金」的名義出現,楊氏,是一個家族概念,適合與鄉土相聯繫,只要是東溝那塊地盤上成長起來的學子,都可以享受。但赤泉中學卻不能說是赤泉區的,這樣等於是固步自封的做法,學校會辦死的。

楊夏也不同意用「漢唐獎學金」的名義行事,因為他覺得這筆錢太小了,不足以代表漢唐的意義。最後,楊夏想到一個詞:「校友獎學金」,也即全稱叫「赤泉中學校友獎學金」,意義一聽明了。現在,校友捐資的只有楊夏一人,楊夏相信,此後捐資給赤泉中學的同學名字會更多,至少,自己家裏從赤泉中學出來的幾人,將來在自己的指點下,肯定會成為這個獎學金的捐助人。

說錢財,其實是說心態。一個人在極端貧困的條件下,心情是不好的,鬥志、勇氣、進取心之類的都難以起到作用,但是,楊夏的刺激正好讓大家的進取心上來,食堂的營養增加,看起來不多,正好讓大家有精力讀書,獎學金的設定,雖然不是每人都有,但至少讓很多人看到了希望。

最後才是學習方法的問題,而這個問題,也主要是由楊夏給他們解決的。

前世,赤泉中學為什麼升學率一直不高,後來變成了職業中學,再後來竟然會消失?難道,它與其他中學的差距真的那麼大?其實不然。在七十年代末時,各個學校的辦學條件和師資都是差不多的,即便赤泉中學,也有西南聯大畢業的高手啊。

其真實的原因,是縣城的生活條件,比鄉鎮中學條件更好,而縣城中學,多是縣上幹部子弟在那兒讀,縣教育局想不將其辦成重點也不行啊,所以,但凡稍為優秀一點的教師大多被調進了城裏,而留在鄉里的教師,自然是能力不怎麼樣的,或者新分配來的教師。即便是新分配來的教師,只要稍為表現出一點能力,就迅速被縣上的中學調走了。

當然,這個道理可以推理到市上,可以推理到省城,以及京城。一句好,好的人才好的資源,都在向城市裏面移動。不過,類似於赤泉中學這種,距離縣城只有10公里左右的學校,在後世也是存在着一些名校的。關鍵是學校能否留得住人才,而學校能否留住人才,主要是看80年代上半段能否確立一個領先的優勢。

在楊夏的支持下,這個優勢自然是逐漸建立起來了。

1980年高考,赤泉中學的總成績,與1979年相比,總體上又有上升,考上一本重點大學的學生人數,以及總上線人數,都要好於1979年。

1979年,赤泉中學一共180名考生,一次性本專科上線107人,中專上線35人。其中一本線28人。1980年,赤泉中學參與高考的學生是260人(後來又加了一個補習班),本專科上線177人,中專49人。絕對數和比例都好於79年。

這個數字,也是應該的,因為,1979年時,楊夏的理念剛剛貫徹了不過大半年,而1980級的學生,則把楊夏的理念貫徹了至少一年多時間,沒理由不比上一年好。

不過,1981年的赤泉中學,卻與1980年差不多完全持平,雖然數量增加了,但比例基本保持在80%左右。畢竟,赤泉中學是一個鄉鎮中學,做到這一步已經是很不得的。

楊春,楊夏的新姐大姐,前世就嫁了一個普通的農民老公,雖然後來生活不算差,但卻說不上什麼質量。這一世,楊夏最想改變的就是大姐楊春的命運。在1980年的高考中,楊春考到赤泉中學的第7名,最後被東海的震旦大學給錄取了。這個成績,讓楊夏非常滿意,畢竟,楊夏也知道姐姐楊春的智力,絕對不算是頂尖的那種,但姐姐做事很堅韌,很有章法,而且很細緻。在楊夏的計劃中,楊夏想叫姐姐以後來作漢唐集團的執行懂事或董事長助理,幫自己管理生意。

因為楊夏在差不多兩年的企業管理中,決策沒問題,戰略沒問題,但在一些企業的日常事務上,楊夏卻經常犯一些簡單的錯誤,這對於董事長的形象來說,是非常不好的。如果這事兒,有楊春給自己做助手,提醒一下自己,有些不是很大的事,由楊春代為辦理,自己就可以落得更輕鬆一些。(未完待續。。)

ps:今天少了1000,明天三更。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夢幻大時代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夢幻大時代
上一章下一章

194章 楊夏的人才隊伍(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