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章 楊夏的人才隊伍(2)

195章 楊夏的人才隊伍(2)

在楊夏的遠景規劃里,楊夏是不作這個勞什子董事長的,或許,他可以作董事局主席,或公司最高顧問,一句話,他根據自己的特長與喜好,對於公司,他就做規矩與規劃兩條就夠了。

規矩就是立規,一個企業的規矩不好,或者沒有規矩,那是非常可怕的,一些企業,在運氣來時發展有如滾雪球,但機遇一失,要打持久戰時,企業卻立馬四處漏風,有如曇花一現,這種企業,往往是規矩沒有離好。

其次是規劃,規劃就是企業的目標與方向,企業都底要幹什麼,企業能幹什麼,這兩個問題都必須清晰。在100萬資產時,在1億資產時,在100億資產時,這三個規模之下的企業,其特質是有所不同的。

有的企業,在100萬資產小規模時富有激情,富有闖勁,但到了1億,就開始吃老本了,「億萬富翁」的頭銜讓老闆有些飄了,這樣的企業,雖然未必一定會衰敗,但這個有些飄飄然的老闆會發現,他此時是億萬富翁,縣裏市裏獨一根,但他要不了兩年,就會發現,隨便一個礦老闆報出來的資產都是幾個億,那時,他就會發現他是窮人。

而楊夏要立的規矩與規劃,就是要讓漢唐集團,不要輕易地陷入這種成功怪圈。做企業的人,要隨時有一種緊迫感,有一種責任感,而不是所謂的成功感。如果你滿足於你已經成功了,那麼。你的企業此時已經在滑向失敗的路上,幾乎可以斷定,你的企業很難堅持過三代。

這也是後世華夏一些企業家,在公眾場合露面時,一般不談企業規模、利益,而只談企業理念、文化、責任之類的東西,因為他們明白,企業沒有最大最好最強,只有更大更好更強!在這個時候,看起來他們很假。實際上他們很真實。因為談錢對於他們來說已經沒什麼意見。幾十年都在掙錢,也掙了富可敵國的錢了,現在,他們要考慮的是如何把企業傳到下一代。下下一代。

楊崇迪。楊夏的四哥。楊夏最小的哥哥,二伯楊光華之子。在前世,楊崇迪初中畢業后就回家務農了。由於二伯楊光華的保守性格,四哥楊崇迪在年輕時也沒出去闖,可以說,前世的楊崇迪是楊家裏混得最不好的兄弟了。但是,楊崇迪又與楊夏的關係非常要好,因為楊崇迪是1961年生,比楊夏大兩歲多到不到三歲,正是可以「帶領」楊夏到處玩的年齡。

1980年高考時,楊崇迪的成績與楊春的成績不相上下,不過,楊崇迪是學的理科,而理科的錄取分數要高那麼一點點,所以,楊崇迪便在楊夏的指導下,填報了當時並不怎樣出名,但後世的畢業生卻特別出名的一所學院,蜀都電訊工程學院,也即後世的電子科技大學。後世,國內一些頂級的計算機企業老總,多是出身於這所位於華夏西南的學校。

很奇特的是,阿蓮那傢伙竟然也喜歡理科,雖然成績比四哥高10多分,但似乎也沒有更好的學校可去,楊夏乾脆也讓阿蓮去讀了蜀都電信工程學院。

至於劉興一夥楊夏的「弟子」,當初楊夏答應這些人跟着自己練習,主要是想儘可能把他們帶出農村,至於是不是自己的弟子,認不認自己這個師父,楊夏真的很不在乎。但是,劉興等人的表現非常搶眼,雖然在學習上由於沒有楊春三人近水樓台先得月的方便,但在1980年的高考中,竟然全部考了出去,最差的三人也考上了中專,楊夏自然非常高興。

也正是這一高興,楊夏才著了母校原校長陳元章的道,決定給赤泉中學設一個「校友獎學金」。

對於這39人,楊夏不敢保證他們都會回到自己的公司來幫忙,一來他們的專業千奇百怪,譬如那啥糧食學校,楊夏就不知自己以後如何使用這種專業的人才;二來則是有幾名弟子,是家中獨子,根據華夏傳統,這種獨子一般是要回家中附近工作的,因為可以照顧父母。

也正是因為這種情況,楊夏還給華夏的大學畢業生分配工作提了一條意見,那就是既要滿足國家需要同時也應該考慮到學生意願及家庭情況,人說忠孝難兩全,那是因為國家太冷血了,實際上,一個負責任的政府,也是可以讓他的臣名做到「忠孝兩全」的。當然,流官迴避制也必須堅持。

這一批人,以及此後赤泉中學出生的大學畢業生,對於楊夏及其公司都會有一定的認同感,只能算是楊夏的後備人才,此時,還無法擔當大用。

楊夏真正的人才隊伍,還是得靠國家。

在石油危機爆發,楊夏賺得第一桶金之後,華夏高層到沒有像此前說的那樣,要格外給華夏提供1000萬米刀的利息,當然,華夏也沒說不要這1000萬,而是說暫時放在楊夏的漢唐投資那兒,等國家真的需要了,再讓楊夏轉賬。

而首長等人也沒說要這1000萬的利息,就是讓楊夏用着就行。當然,這1000萬米金運作過程中,所賺得的利潤,華夏可以佔到其28%,這也是天經地義的。看起來華夏好像吃了虧,但也不是很虧,甚至還有得賺,因為僅1000萬所賺利潤的28%,就比1000萬的利息高得多了。

因為首長們實在不好意思提,根據與楊夏的協議,楊夏在1980年底擁有的13億米刀(包含米國的微軟、漢唐軟件、山鷹基金),華夏就要佔3.64億米元,要知道,這僅僅是1000萬米刀的起家資本,即便按最初的約定,這借出的1000萬也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變成了1.3億米刀(增加1000萬投資,華夏多佔10%股份)。

作為重生者,只要有本錢,根本就不愁掙不了錢的問題,華夏要分這麼多錢,對於楊夏來說,權且相當於是對華夏的「報答」吧。

但是,如果有人以為楊夏這樣會吃虧,那就大錯特錯了,因為華夏佔有28%的股份在內,楊夏在華夏拿任何合同,都比純粹的外資要容易,都比外資享受的政策待遇更加優惠,甚至,楊夏可以動用國家相關部門出台規定,以有利自己的經營。

這個道理非常簡單,因為楊夏每賺100元,相當於就有28元直接屬於中央財政,考慮到楊夏在稅收方面的貢獻,楊夏完全是中央政府養的一隻下蛋雞,而且是遠比華信更能下蛋的金雞。

在這種條件下,楊夏的漢唐等於是公有體制下的私生子,有些明面上的枷鎖是沒有的,但暗地裏的好處是一定要佔盡的。

楊夏的第一個好處就是要人。

1980年,因為楊夏的事業才起步不久,楊夏根本不敢向首長要人,當然,私下從其他不景氣的企業中挖人,肯定是要做的,不過,那隻能算是小事罷了。

1981年春,楊夏就給華夏打了一份報告,在當年的大學畢業生中,漢唐準備要10名博士,100名碩士士,1000名本科生以及10000名專科生和中專生。

「什麼,漢唐竟然要1萬多名畢業生?沒有,沒有!」教育部長曹海秀接到報告后,大聲地驚叫道。別怪曹部長大驚小怪,1000名本科生,擠一擠也是能擠出來的,但10名博士和100名碩士卻根本沒辦法。即便1000名本科生,很不好意思哦,楊夏同志,你搞忘了我們的77級是78年春季才入的學,他們,至少要到82年夏季才能畢業啊,你現在來找我要本科生,此前的工農兵大學生,你要不要啊?

「工農兵大學生,也要啊。不過,得由我們漢唐篩選一番。」就這樣,1981年春天,漢唐派出工作組,分赴全國西南東北,最終挑選了1200工農兵大學生(後來國家給的專科待遇)。

漢唐的挑選,其實是考試,考試科目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思想政治,二是能力測試,三是英語或俄語(當時,很多中學開設有俄語課)。

思想政治是一些常識題,或良心題,那種違背人性,違背人類基本道德的內容肯定不考,譬如考考儒家的仁義禮智信什麼的;能力測試類似於後世的公務員那種行測,總之,你專門去準備這種考試是很難的,只能靠平時積累才行,哪怕它也只是一些基礎和常識的東西;至於英語和俄語,就只能是基礎的基礎了。

但是,題目不深,不等於就很輕鬆,總計兩個小時的答題時間,一共有500道選擇題,這些題目,是公司人力資源部按照最低標準出具,最後由楊夏審定的。

由於漢唐是紅果果地寫明了加入漢唐每月可以拿多少錢多少錢,同時楊夏又用了一些譬如「國家對外開放示範基地」、「華夏最優秀外來投資企業」噱頭,雖然只招1200人,但報名的竟然有3萬餘人。嗯,好吧,雖然對以推薦入學的這批人,楊夏不太感冒,但楊夏還是只有勉為其難,20選1,希望這些傢伙不要太爛吧。(未完待續。。)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夢幻大時代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夢幻大時代
上一章下一章

195章 楊夏的人才隊伍(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