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二張」的命運(5)(1)

1.「二張」的命運(5)(1)

但進入總理衙門只幾個月,政壇突變動。慈禧與恭親王奕的矛盾白熱化,最終在1884年4月下旨罷免奕,史稱「甲申之變」。但張佩綸「不識時務」,上疏為奕辯護,觸怒慈禧,被嚴斥。5月中法戰爭和戰未明時,張佩綸堅決主戰,辭激烈。出於種種考慮,慈禧乾脆任命這個喜談兵事其實毫不知兵的書生「會辦福建海疆事宜」,前往福州主持防務。7月3日,張佩綸抵達福州,以只會紙上談兵的書生充任事實上的前線主帥,而且還是主持複雜的「現代化」軍艦為主的海戰,雖然盡心儘力,備戰措施卻難得當。8月23日下午,海戰打響,馬尾港內11艘中**艦在短短一兩個小時內就被擊沉9艘,福建水師全軍覆沒。馬江之敗,原因多多:有中法兩**艦水平的差距,參加馬江之役的中國海軍裝備技術要比法國落後30多年;有兩國兵力的差距,而張佩綸曾向北洋、南洋求援卻被拒。當然還有張佩綸備戰、指揮的失誤,如將船小、炮火弱的福建水師的所有艦隻集中停泊一處並緊靠法艦,對部下提出的將軍艦與敵艦保持一定距離的要求置之不理,使軍艦全部置於有強大殺傷力的法國現代化艦隻的火力之下;還下令在沒有火炮的運輸艦上布置300餘名官兵,想在戰鬥中撞沉敵艦然後登艦與敵兵短兵相接。熟讀經史的張佩綸還使用諸如讓士兵換上商人衣裳,派人在岸上插許多旌旗以虛張聲勢,不切實際地用火船攻擊敵艦,或許想上演一出當代「火燒赤壁」吧。

戰鬥打響后,從未到過前線的張佩綸上山觀戰,法艦炮火之猛烈遠遠超出他的想象。炮聲隆隆,火光衝天,「主帥」張佩綸驚恐萬分,從後山倉皇而逃,全然不顧自己平時總是慷慨激昂、大主戰的形象。當時下著大雷雨,他的鞋都跑掉了,「中途有親兵曳之行」,狼狽不堪,跑到18裡外的彭田村才安頓下來。而船政大臣何如璋也逃之夭夭。

馬江之敗,其實清廷應負最主要責任,但**政府的責任歷來是責下不責上,張佩綸自然罪責難逃,先被革去三品卿銜,而後又被革職並從重處理,被配到察哈爾充軍。這一年,張佩綸三十有七。令人深思的是,清廷開始命令左宗棠和其老部下、閩浙總督兼署福建巡撫楊昌濬查辦馬江戰敗責任時,左、楊認為張佩綸只是「調度乖方」之失,且「勇於任事」、「尚屬不避艱險」,建議「請旨交部議處,以示薄懲」。但慈禧勃然大怒,嚴斥左、楊「語多含糊」,對張、何「重罰輕」、「意存袒護開脫」,下令將張、何二人「從重往軍台效力贖罪」。

張佩綸曾是慈禧的寵臣,這次慈禧卻定要嚴懲,原因殊不簡單。其實,就在任命張佩綸出京赴閩的同一上諭中,還命令同是「清流」的吳大澂會辦北洋事宜、陳寶琛會辦南洋事宜,名為重用,其實是要將這些「清流」趕出京城。「南洋」由曾國荃主管,本無陳寶琛之事,但陳還是因所推薦的兩名將領在中法戰爭中敗仗連連、「薦人失察」而受到朝廷降五級調用的處分,適逢其母病逝,丁憂回家鄉福州,從此在家賦閑25年之久。「北洋」因李鴻章主管且無戰事,故吳大澂保住官職,但也自此離開京城。他們的出京與受罰,標誌著「清流」的解體。不久前,這個強大的政治派別還在政壇上呼風喚雨、權傾一時,不到一年便土崩瓦解,只因此時慈禧已剪除政敵,大權在握,無須再借「清流」敲打異己。相反,「清流」的存在已成為她為所欲為的障礙,必欲除之而後快。一句話,「清流」本就是最高統治者打人的工具,兔死狗烹,中國政治傳統向來如此。只是慈禧為削其勢力而把他們趕出京城太過於迫不及待,甚至不惜以「會辦」軍務之名,全然不顧書生典兵可能釀成大禍,未免太把軍國大事視同兒戲。或許,對慈禧來說,與爭權奪利相比,軍國大事只能是「兒戲」。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歷史,何以至此(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歷史,何以至此(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1.「二張」的命運(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