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俾斯麥的安全策略(1)

5.俾斯麥的安全策略(1)

俾斯麥依靠其「鐵血政策」完成了德國的統一,但是他很清楚,如果繼續以強硬姿態出現在歐洲,那麼很可能會招致全歐洲的反對——就像拿破崙帝國一樣,如果出現一個「反德聯盟」,那麼德國必然重歸四分五裂。因此,統一后俾斯麥希望加強內部建設,休養生息,暗蓄國力。

對剛剛統一的德國而,最大的威脅還是法國——儘管法國新敗,且國內面臨革命的危機,但是法國國力雄厚,擁有廣闊的海外殖民地,這不是新建立的德國所能抗衡的,如果法國集中力量報復德國,那麼德國很可能戰敗。

普法戰爭后,德國對法國實際上有兩條路可走:其一,以戰爭手段徹底摧毀法國的復仇**;其二,通過外交手段孤立法國,使其無法動復仇戰爭。以戰爭手段摧毀法國,必將在不久之後再次爆普法戰爭,但法國是歐洲傳統的大陸強國,也具有相當深厚的實力,德國未必一定能再次贏得戰爭。而且,持續對法國進行打擊,也會引起歐洲其他國家的警覺,甚至有可能形成反德聯盟——俄國已經對崛起的德國有所警惕,一貫在歐洲大陸奉行均勢政策的英國也不會容忍德國繼續削弱法國,所以這是冒險之舉。俾斯麥因此選擇了第二條路,這也更符合德國利益。俾斯麥一方面通過高額的戰爭賠款削弱法國,一方面採取與其他大國結盟政策,以儘可能孤立法國,防止法國復仇。

從當時德國的國內環境看,剛剛統一的德國也急需要和平的國際環境,以便進行工業化改革,充實國力。因而,這時期,俾斯麥為德國制定的安全戰略就是:積極聯合奧地利和俄國;抑制宿敵法國;對英國採取懷柔政策,不與英國爭霸。所以在普法戰爭后,俾斯麥立即在官方文件和帝國國會演講中強調,德國已經達到目的,不會再有任何領土要求和戰爭。

俾斯麥認為,德國位於歐洲腹地,這種地理環境決定了德國必然處在強國包圍的狀態中——周邊陸、海均有強國,陸上在東、西兩線受俄、法的威脅;海上受波羅地海和北海的限制,容易受瑞典和英國封鎖,從而失去進入大西洋的通道。對此,他曾感慨地說:「我們位於歐洲中部,至少有三條會遭到進攻的戰線,而法國卻只有一條東部的國界,俄國只有在西部的邊界上有遭到進攻的可能。此外,根據世界歷史整個展的況,我們的地理位置以及根據德意志民族的內部聯結與其他民族相比也許相當鬆散這一特點,比任何一個別的民族更容易遭到別人聯合起來對付我們的危險。」他認為,法俄聯手對德國來說是一個可怕的局面。他尤其擔心對俄國的作戰,因為即便贏得對俄國入侵的軍事勝利,也難以完全擊敗俄國,因為俄國領土廣闊,且地理靠北,氣候不利,「在那樣的地理條件下,贏得徹底的勝利是困難重重的」,「查理十二世和拿破崙的例子證明:最有才幹的統帥也要費很大的力氣才能從俄國的困境中逃脫出來。」

儘管德國在陸地上面臨兩線作戰的危險,但在陸地上,統一后的德國可以在內線迅速調動軍隊,在與奧地利建立同盟關係后,德國陸軍的機動能力更強、範圍更廣,可以從西海岸一直機動至中東歐,所以德國在陸地上還有相當的應對能力。

在海上況大為不同,普魯士從未建立過強大的海軍,德國統一后的海上形勢十分嚴峻。弱小的德國海軍是不可能在短期內撼動英國海上霸主地位的,更不可能突破英國的海上封鎖。如果德國貿然投入建設大海軍,不但將削弱對陸軍的建設,而且還有可能刺激英國,這必然會導致英國對德國產生敵意,甚至動戰爭。明智之舉就是潛心建設,依靠外交贏得和平環境,瓦解法國及其他大國的敵對,即便法國有敵對緒,在孤立的狀態下也不敢貿然動戰爭。

在對外殖民地上,俾斯麥也非常謹慎。他認為,如果德國統一后立即開始對外動殖民擴張,不但會給法國可乘之機,而且也容易與殖民大國英國產生衝突,最終形成英法聯盟,共同反對德國。所以俾斯麥表示:「只要我是宰相,我們就不會實行任何殖民政策。」因而在俾斯麥執政期間,直到19世紀80年代中期德國才開始拓展殖民地,而且是利用英法關係緊張時機;1885年利用英俄關係緊張,再獲殖民地。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大挑戰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大挑戰
上一章下一章

5.俾斯麥的安全策略(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