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第三節服飾習俗(1)

6.第三節服飾習俗(1)

布依族的傳統服飾,式樣紛繁複雜,多姿多彩。***因地區的不同而各具風格。作為一種物質文化現象,服飾的產生與變化總是與社會的經濟展相適應的。布依族自古以來就在南盤江、北盤江、紅水河流域及其以北的廣大地區生息繁衍。這一地區處於溫帶或亞熱帶,氣候溫和,雨水充沛,土地肥沃。布依族的服飾文化充分體現出其對自然地理環境的適應性。

一、服飾分類

傳統的布依族男裝式樣簡單,與漢族服裝大致相同。一般穿對襟衣或大襟衣大褲腳長褲。各地區只有衣褲的寬窄和長短有所不同。也有穿青布長衫扎白色腰帶或藍色腰帶的。威寧一帶男青年的衣著有紮裹腿,穿繡花涼鞋的特點。男裝與其他民族差別較顯著的有羅甸、望謨、冊亨、貞豐等縣,大部分包花格子帕,其他地區包青帕或白帕。

傳統的布依族婦女服飾民族特點較濃,但同時也具有較明顯的地域特徵,這些特徵既與語的區域變異有一定的聯繫,又與地理分佈有關。從語的地域變異看,第一、第二土語區絕大部分穿褲,第三土語區絕大部分穿裙,但內部也有一些細微的不同。從地理分佈況來看,西北地區大部分穿裙,東南地區大部分穿褲。各地區婦女服飾特徵具體介紹如下:

(一)西北地區的服飾

這一地區包括鎮寧、關嶺、六枝、盤縣、水城、普定、威寧等縣(市),絕大部分屬第三土語區。婦女幾乎都穿古老的百褶裙。表面上看大致相同,但地區之間差別卻很大。如僅鎮寧縣就有七種服飾的差別。這種差別部分原因是受地理環境不同的影響,主要原因是由於地區之間經濟文化展水平不同所致,當然各地區審美觀念的差異也不可忽視。如鎮寧縣扁擔山和下募役兩個地區的婦女穿的同樣都是蠟染裙,婦女婚後在長住夫家之前,都要舉行戴「更考」的儀式,未成年的少女以及婚前婚後的婦女,穿的都不一樣,這是兩個地區的共同點。但扁擔山的青年婦女(婚後未坐家者)頭戴多層方巾,方巾寬約一尺,長約二尺,面上一層是青布,兩端綉有各種花紋圖案,裡面一層多是藍布,中間五六層是白布,戴時要同假辮一同盤扎戴上,使面上一層覆頂垂之於後頸,顯出色彩鮮艷的繡花圖案。下募役一帶婦女戴的青布頭帕約有五尺長,五寸寬。戴時把它折成四厘米寬的勒條,纏住頭上左右兩邊的兩個繡花片,這兩個繡花片約有三寸長二寸寬,綉有精緻的花紋圖案。纏好后即從前額到腦後插上一根約一尺長的銀簽。這種頭飾要一直戴到舉行「更考」儀式後為止。衣裙花紋色彩也有很大差別。衣服部分,兩個地區的婦女都穿青布小袖窄腰大領衣,盤肩、襟沿、領沿、袖口、衣擺都鑲有蘭干(花邊)。不同之處在於袖筒上的三截繡花鑲邊,扁擔山一帶上下兩截鑲邊為蠟染花布,花色各不相同,中間一截為自織的錦片。三道花邊均環袖筒的外部,貼身部分空著。下募役一帶上中兩截為紅綠兩色繡花,下截在袖口處為白色。袖筒花邊內側不留空。衣服后擺部分鑲有相互疊壓的多色布條,呈弧形,與扁擔山一帶服飾也不一樣。裙子部分,兩個地區都穿蠟染百褶裙,裙長迄足背。裙花有白果、蕨菜等花紋。但下募役一帶除穿裙外還系長圍腰,扁擔山一帶不系圍腰,但以一次穿五六條甚至七八條裙子為美。

除上述兩個地方著蠟染裙以外,其他地區均穿青布或藍布長裙。裙沿或裙中截均有各色鑲邊。衣服有的鑲蘭,有的不鑲。大部分都系青布長圍腰,並系長腰帶。這些地區的婦女所戴方巾也各不相同,有的戴單層,有的戴多層。六盤水婦女頭巾為黑白二層,用銀鏈把方巾連同辮包紮起來,讓白布露出邊沿。關嶺一帶只戴單層方巾,不興戴「更考」。威寧一帶少女頭戴繡花勒條二十多根,紮裹腿,穿繡花涼鞋,在衣裙外面,另套一件對襟白褂和一條長白圍腰,胸部敞開,可以看到大小衣領邊沿的花紋圖案,頗有特色。

(二)西南地區的服飾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布依族(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國布依族(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6.第三節服飾習俗(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