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節生產習俗(2)

2.第一節生產習俗(2)

古代的布依族農業文化展非常緩慢,而且很不平衡。***有的地區直到新中國成立初期仍停留在刀耕火種的原始狀態。自然環境不同,糧食作物的種類也不一樣,平壩地區以水稻為主,兼種玉米、高粱等。山區以玉米為主,稍微平坦的窪地兼種少量水稻。冬季部分地區種植小麥、大麥和蕎等。

過去,水稻以糯稻為主,成熟周期長,產量較低,種植工序複雜。現在多種植產量較高的優質品種,糯稻退居到副食品的地位。耐旱耐寒糧食作物如旱稻和玉米等通常在斜坡上種植。在刀耕火種時期,人們通常以焚燒的草木灰作為肥料,很少施肥。現在多採用科學的耕作方法,不僅要施農家肥,還施以化肥,以提高產量。過去,糧食產量普遍較低,商品經濟生產不達,再加上交通不便,農業生產主要滿足自身的需要。現在,在很多地區,糧食通常也可以作為商品,拿到市場上出售。

布依族地區的經濟作物主要有甘蔗、棉花、油菜、黃豆等。

甘蔗是貴州省南部和西南部布依族地區普遍種植的一種經濟作物,有茅蔗和田蔗兩種品種,茅蔗特點是桿細,糖汁多,主要用來熬糖,成熟期早,宜植於陡坡處。田蔗桿粗,皮軟,水分多,多可直接食用,成熟期晚,只能栽種在田裡。茅蔗通常一年只能種兩茬,田蔗可種三茬。種植前先翻土,施底肥,打邊溝,株距和行距有一定的要求。將蔗桿砍成節,每節留有兩節疤(即芽處),放在刨好的土坑裡,再蓋上土,蔗苗長出以後,還要多次追肥培土,到秋天即可收穫。第二年再長出蔗苗,以後只管追肥培土,工序比較簡單。

布依族地區棉花種植的歷史也比較久遠。據清咸豐《興義府志》轉載《明一統志》及乾隆《貴州通志》稱:「貞豐下江產棉花。」此外,紅水河、南盤江、北盤江一帶也是棉花產地。棉花也種植在坡度較陡的土地上。在過去刀耕火種時代,第一年新開的荒地一般都用來種棉花,第二年種玉米,第三年種旱稻,第四年丟荒輪歇(鎮寧縣六馬一帶利用第四年種桐子,這是該地區比較有名的一種經濟作物)。種棉花時選擇草木茂盛、土地肥沃的地方開荒,把雜草灌木砍完,晒乾,用火焚燒,接著用鋤頭挖松泥土,把樹樁、鬚根撿光,撒上棉子,不鏟邊溝,不打窩,耕作粗糙,待棉苗長至一二寸,再間苗鋤草,以後就不管了。一直到長出棉桃,才收穫棉花。由於土地肥沃,其後氣候適宜,儘管耕作方式比較粗放,但產量卻也比較高,通常每畝能收五六十斤皮棉。

黃豆主要套種在玉米當中,下種時間與玉米下種時間相同,但收穫時間要比玉米收穫期早一兩周。在布依族地區,黃豆是豆豉、豆腐等豆制食品的主要原材料。豆葉可切碎、晒乾后長期儲存作豬飼料。豆莖和豆莢主要用作燃料。油菜在玉米、水稻等收完之後下種,次年3月初收割,主要種植在地勢比較平坦的旱地或稻田中。每年開春,油菜花開,寬闊的原野,一片金黃,形成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經濟作物除上述幾種外,還有芝麻、酥麻、葵花、黃瓜、香瓜、西瓜等,有的地區喜歡種蘿蔔,產量較高。蔥、蒜和各種香料植物,往往與芥菜等在園圃並種。在冊亨、望謨、羅甸一帶多半種青菜,它可做酸菜、鹽菜等,可以長期儲存食用。獨山一帶還用青菜腌製成酸菜,獨具風味。

布依族地區使用的農業生產工具長期處於落後狀態,時至今日,很多地區仍使用的是數千年保持不變的犁、耙、鋤、鐮等常用工具。20世紀80年代以前,不少地區還使用比較原始的「折刀」收割糯稻。20世紀70年代中期,部分地區在農業現代化的口號下曾試行機械耕作,但由於各方面硬體條件未能跟上,加上思想解放程度不夠,沒有能夠得到全面展。近年來,在一些條件較好的地區,小型農用機械已漸漸取代傳統的生產工具。

農田灌溉,過去除修築堤壩、溝渠之外,在一些水源較好的地區,還使用竹筒抽水和水車灌溉,利用水力轉動許多竹筒大輪車把水帶到高處,灌溉田面高於水面的秧苗,不少地區也用「龍骨車」灌溉。20世紀80年代以後,這些傳統灌溉方式在布依族民間已經逐漸消失,機械化、電氣化程度的提高使布依族地區的農業灌溉得到極大的改善。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布依族(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國布依族(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2.第一節生產習俗(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