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第一節宗教古籍文獻(5)

5.第一節宗教古籍文獻(5)

貴陽市郊白雲區牛場布依族鄉瓦窯村和斗府村也分別現各有一套摩經抄本,紙質、形制與花溪平橋村的抄本基本相同。

花溪摩經此前已整理出版(內部資料)過兩個版本,一個是由班光瑤、孫朝定和趙焜搜集整理的竹林村《祭祀經》,刊載於1988年出版的《民族志資料彙編》第6集(布依族)(249~273頁)。另一個版本是由韋廉舟、吳啟錄和趙焜搜集、整理和編譯的花溪把火寨《牛經書》,登載於1984年由貴州省民研會編印的《民間文學資料》第65集(上、下)。但這三個版本在內容上都互不相同,各有詳略。

4。羅甸縣八總布依族摩經抄本——《砍牛經》

黔南是貴州省布依族分佈較為集中的地區,但多數地區接受漢文化的程度較高,本民族文化的氛圍不濃,母語已經丟失,多數人轉用了漢語。如都勻市20多萬布依族人口中,掌握本民族語的人不足10%。獨山縣20多萬布依族人口目前仍使用本民族語的也在50%以下。荔波和羅甸兩縣是布依族文化保存較完好的地區,民間流傳的摩經抄本也比較多。如20世紀90年代由黎汝標、黃義仁搜集整理,貴州民族出版社1998年正式出版的《布依族古歌》中就有不少來自荔波民間的摩經抄本。

流傳於貴州省羅甸縣八總一帶的布依族摩經抄本,當地稱為《砍牛經》。經文為韻文體,絕大部分為五句,雜有少量七句以及其他句式。抄本用漢字記錄當地布依語語音抄寫經文裝訂而成,冊頁裝,紙質為當地自產的白綿紙。八總《砍牛經》抄本共6卷(6本),每卷均用較厚的牛皮紙作封面,其中的三、四兩卷的封面還用牛血浸泡過,具有防潮防蛀的功效。原始抄本的形制及版式不清,現流行的抄本成書於民國期間(20世紀40年代前後)。第一卷共47頁,含「記板」「記然罕」「記龐記鴨」「來祖」「記■交嘹」「記地科文」等6個小節。封面將各小節標題全部列出,沒有總的名稱。形製為長條形,版心規格為80毫米x125毫米,每頁5列,每列2句,分上下2欄。第二卷共89頁,無封面,長條形,版心規格與第一卷相同,但行距較小,每頁7列,每列2句,亦分上下2欄,不分節。第三卷共72頁,有封面,但標題字跡不清,形製為寬幅形,版心規格為135毫米x190毫米,每頁10列,每列2句,亦分上下2欄,按內容不同分為若干小節,其中的「記地科文」一節與第一卷重複。第四卷共90頁,形制與第三卷相同,版式也完全一樣,無標題。第五卷共178頁,封面題為「司禳暮漢皇江洞國或禳和求花」,包含兩個部分。第一部分(1~89頁)為《安王與祖王》的又一個版本,經文中分別稱為「漢皇」和「祖皇」,全文共1200多句(行),內容上比望謨版的《安王與祖王》要簡略一些,但比貞豐岜浩版的《卡王》和納禪版的《開書邊》要詳細得多。第二部分系各種驅邪禳災儀式上吟誦的經文,共3節。第六卷名為:「喚欄鬼■苾齋·誅旦科儀」,共64頁,分6個小節,即「喚蘭■苾奈」「喚盎懷蘭■」「喚盎地三■」「喚■馬」「喚■七」和「喚■懷蘭■」。「喚」即布依語「歌」的意思,「蘭」即舉行喪葬活動的人家,因此,本卷經文是在喪葬活動中吟唱的歌,其功能與貞豐岜浩村摩經中的「溫」基本相同。經卷形製為長條形,規格尺寸與一、二卷相似,但版式略顯凌亂,每頁7~8列不等,每列字數也不一樣,最多為17字,不分欄,也沒有標點符號,斷句處用紅筆標上小紅圈。羅甸八總摩經系多人謄寫,因此,各卷之間的書法風格各有不同。

5。水城縣金盆鄉的波拉文版摩經抄本

貴州西北部六盤水市、畢節地區一帶布依族分佈相對分散,人口較少,有些鄉鎮僅有幾百人,多的也不過一兩千人。部分地區由於長期與漢族接觸,對外主要以漢語作為交際工具,母語已瀕臨消亡,但即使在這種況下,也仍現有流傳於民間的布依族摩經抄本。如畢節地區威寧、黔西、織金一帶的布依族村寨中都現有以漢字作為載體的摩經。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布依族(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國布依族(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5.第一節宗教古籍文獻(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