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第一節宗教古籍文獻(4)

4.第一節宗教古籍文獻(4)

「穆考」是《古謝經》第一卷。全文共363行,不分節。「穆」系布依語第三土語mo1的音譯,義為「經」,「考」為khau53的音譯,義為「頭」,因此「穆考」即「頭經」,也就是「第一段經文」的意思。按當地喪葬習俗,這段經文是布依族「布摩」在為死者舉行超度儀式時在「靈房」小聲念誦的,故又叫「密咒經」。經文敘述了布依族遠古社會的生活狀況。遠古時代,世上沒有現火,人們過著群居的原始生活,人與人之間只有勞動分工的不同,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沒有房子住,過著漂泊不定的生活,後來經過辛勤的勞動創造,生活終於穩定下來。經文還敘述到了布依族與周邊的各民族生活在一起,和睦相處,逐漸展到了商品生產,有了市場貿易等,後來又逐漸形成了喪葬習俗,死者的靈魂在「布摩」的指引下返回到祖宗的地方。

「穆近」是《古謝經》第五卷,也是這部經書最長的一卷。「穆近」是布依語mo33?諬in13的音譯,義即「轉場經」,是在布依族喪葬活動「走轉場」的過程中念誦的。全文共847行,共分為16個小節,每小節均有標題。「轉場」又稱「走場」,是布依族喪葬活動中最隆重的一個儀式。屆時,孝子們披麻戴孝,孝女、孝媳們身著古樸莊重的民族服裝,挎著飯籠,戴著孝帕,在「布摩」的帶領下圍著固定的場地繞圈,也圍著幡竿和祭祀用的牛轉。「布摩」扛著神刀走在最前面,邊轉邊念誦「轉場經」。經文的內容有的陳述某種獨特的禮儀、風俗,但更多的是追述祖先創業之艱辛,勉勵後人要珍惜祖業、繼承祖業、孝敬祖宗,有啟示後人、承傳家訓的教育作用。最後一段比較特殊,僅在韋姓布依族舉行喪葬活動時使用。

3。貴陽花溪區平橋村的摩經抄本文獻——《牛經書》

貴陽郊區是布依族分佈比較集中的一個地區,由於距離漢文化中心地區較近,歷來受到漢文化影響的程度都超過其他地區,因此,民間現以漢字為載體的摩經抄本也比其他地區多,這些摩經主要用於為死者舉行超度儀式的喪葬活動中,當地稱這種活動為「砍牛」,在砍牛儀式上吟誦的摩經稱為《牛經書》,布依語為mo1?揶i?藜2。實際上其中有相當一部分內容是用於日常宗教活動的,如祈福、驅邪、禳災等,《砍牛經》不過是經文的總稱而已。

花溪平橋村的摩經抄本共3卷,154頁。封面沒有書名,每卷也沒有總的標題。各卷內共含小節若干,如卷一有「捧亡難裙補棺木」「可埋拜彭」「可豪撒身」等6節;卷二含「惰台朝然」「墓告」「朝然」「惰台中字」「點主」「朝可床」「惰台墓當」等7節,其中「朝可床」又再分為「梁」「門」「梯」「統」「抵」「台」「字」「雲」「山」「麻」「董」「婦」「棚」「楊」「歪」「隼」「隼乃」等17小節(原書亦稱「卷」);卷三含「當沽以漂潦」「遍老」「請多抵解傍」「分花」「靷出喪」「遍老收拴」等6節。抄本用紙為當地自產的白綿紙,版式為自右向左正向豎排,版心為120毫米x130毫米,有單線版框,不分欄,每頁12列,無列界,每列18個字,經文為韻文體,以五句為主,並雜有少量三、七句式。經書在抄寫時未加標點,後來為方便誦讀才用圓圈等符號斷句,所以句與句之間未留空間。經文字體為小楷,書法水平較高,各地布依族經文抄本中能達到與之同等書法水平的很少。抄本用字錯誤較多,比如布依語「母親」(me6)一詞,各地抄本均用「乜(nie51)」字來記音,而花溪抄本摩經卻多處錯寫為「也」。抄本前5頁為陰陽(算命)先生測算時日吉凶的內容,第6頁為本書目錄,但一部分與正文中的實際內容不相符,如目錄中所列標題有的在正文中找不到。抄本以注音和釋義相結合,即一部分漢字是注布依語語音的,而另一小部分則是直接將布依語翻譯成漢語的。如經文第一句「起到更酒更肉更飯羅」,其中的「到」「更」為注音,漢義分別為「來」「吃」,而「起」「肉」「酒」「飯」,均為釋義,誦讀時要分別讀為zun5,no6,lau3,?奕au4。因此,只有對經文非常熟悉的經師「布摩」才能正確地解讀。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布依族(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國布依族(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4.第一節宗教古籍文獻(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