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第三節近現代有影響的人物(1)

9.第三節近現代有影響的人物(1)

一、清末民初一代名流黃錦輝

黃錦輝,男,布依族,清咸豐元年(1851年)生於冊亨縣乃村上寨。***七歲開始讀私塾,自幼勤奮好學,以詩文著稱。清光緒元年(1875年)府考開科,黃錦輝前往興義府應試,在途中遇到幾個官家赴考的童生,他們見黃錦輝衣著土俗,便百般嘲弄、侮辱他。黃錦輝自感勢單力薄,又恐耽誤功名,只好強忍怒火。

考場上,黃錦輝文筆流暢,揮灑自如,很快便交卷出場。放榜時名列第一,而同路的官家子弟們則大半落選。這些紈絝子弟不得不對黃錦輝刮目相看。

黃錦輝的試題是《時取薄斂》,主考官看后批語:「文相生,特有意致。」

放榜后,被錄取者都要到書院拜謁師爺。晉見時,大門緊閉,按取錄次序唱名。書院外人山人海,爭看新貴人的風姿,其中有小孩、乞丐堵塞大門,攔要喜錢,無錢施捨的就被堵在門外。叫到黃錦輝時,因他衣著平凡,又無錢施捨,竟被當作乞丐,不放進門。待到第二位進門時,他才尾隨其後,見到了主考官。黃錦輝自報姓名,主考官見他英俊篤實,但衣著粗俗,便問道:「你既是黃錦輝,為何三唱名而不入。」黃錦輝上前下跪說:「恩師聽稟,學生無錢施捨,被堵在門外。人可冒充,文章是冒充不得的,望恩師做主。」主考官即令黃錦輝把所寫的試卷背誦下來,黃錦輝背誦如流,主考官肯定了他的功名。

黃錦輝懷著無比喜悅的心踏上歸途,同行赴考的官家子弟也都放下架子,買酒給他祝賀,願意結伴回程。黃錦輝回到家鄉,鄉親鄰里們都來道喜,然而黃錦輝卻心事重重。他想,家鄉方圓百里,父老鄉親祖祖輩輩當牛做馬,愚昧無知。只有辦教育,學文化,才能改變落後的現狀。於是他便在家鄉開設塾館,傳授文化知識。他教學有方,成效顯著,為家鄉培養了人才。

黃錦輝愛憎分明,對本民族同胞無比關愛,對惡霸貪官恨之入骨。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冊亨州同張鈞對當地百姓橫徵暴斂,拚命搜刮民脂民膏,弄得民不聊生,怨聲載道。黃錦輝進州城為民請命,張鈞拒絕會見,不但不聽百姓的忠告,反而變本加厲。於是,黃錦輝決定代表冊亨家鄉父老進省城告狀。「告官如打虎」。上告受理后,按規定先要把原告關起來,待查清所告屬實后才能釋放,若屬誣告,就要受到反坐罪。黃錦輝雖身陷囹圄,但他堅信官司一定能勝。經過撫、藩、臬三府一年多的調查,證實黃錦輝所告屬實,確定冊亨州同張鈞貪婪暴虐。后將其革職,並在冊亨州同署刻石記載,以儆來者。官司打贏了,消息傳到冊亨,冊亨四甲半夷漢人民自組織百餘人,吹嗩吶,敲鑼打鼓到貞豐州城迎接黃錦輝。

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廣西流匪400餘人經八渡竄入冊亨縣境,乃是他們打竊的第一站。危急之時,黃錦輝奮勇向前,組織村民修築防禦工事,準備武器彈藥。同時派人向州官告急求援。在黃錦輝的指揮下,村民們打退土匪多次進攻。半個多月後,援兵來到,游勇被擊退。黃錦輝在家鄉危難時刻的卓越表現贏得了家鄉父老對他的愛戴,也得到了官府的嘉獎。

黃錦輝雖然考中功名,但他淡薄功名利祿,一心一意投身在家鄉的教育事業中,只為多給家鄉培養人才,造福鄉里,寄望於來者。他寫了這樣一詩抒自己的人生志向與心聲:

運不逢時枉一場,百年身世幾奔忙。眼前富貴同雲散,目下榮華逐水流。

積玉堆金人在否?修身立德名流芳。農非好訟難忍,四甲民作擔當。

民國4年(1915年)黃錦輝在他的家鄉乃上寨去世,享年64歲。

二、北伐戰爭中的布依族名將韋杵

韋杵,又名明俊,字天培、降魔,布依族,國民革命軍陸軍少將銜。清光緒九年(1883年)農曆六月初四生於貴州安龍縣錢相鄉馬橋村一戶貧苦農民家庭。

20世紀末的錢相馬橋村,還是一個偏僻落後的布依族村寨,生存環境惡劣,山高坡陡,交通不便,信息閉塞。世代居住在這裡的布依族人民,一直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貧苦生活。韋杵自幼家境貧寒,父母都是目不識丁的庄稼人,所幸得到外祖父的鼎力支持和幫助,使韋杵在幼年時有機會進入鄉間私塾和府城景氏塾館讀書。韋杵從小聰慧,勤奮好學,生活儉樸,尊敬師長,常得到先生的稱讚。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韋杵帶著乾糧,穿上布衣草鞋,幾經輾轉,來到湖南長沙,考入湖南長沙師範學校。在湘求學期間,深受「三湘文化」熏陶,更加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十分刻苦和努力,尤其是受維新變法思想影響,開始關心國事民生。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學成回鄉,受聘興義府高等小學堂任教。該學堂為一所公立小學,其環境、師資、條件尚好,是當時貴州為數不多的高等小學,所收學生多為當地有一定地位的官家、富家子弟及一些士紳子弟。韋杵在該學堂任教期間,因看不慣一些紈絝子弟的**行徑而直不諱,遂遭排斥、歧視,甚至受到誣衊和攻擊,韋杵憤然辭去教職回鄉。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布依族(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國布依族(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9.第三節近現代有影響的人物(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