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第二節布依族文化名人――莫氏三傑(4)

8.第二節布依族文化名人――莫氏三傑(4)

(三)聲韻訓詁方面

《唐本說文木部箋異》一卷、《聲韻考略》四卷、《韻學源流》一卷、《裳陰雜誌》一卷、《過庭碎錄》十二卷等。***

莫友芝除了廣泛搜集古籍,潛心治學,為人也很正直,潔身自好。在交朋結友中,不論賢愚貴賤,均以禮相待,不卑不亢,唯不願同達官顯宦中的尖刻之徒交往。如他在進京候試的數年間,時值端華、肅順介友求書,都辭謝不應。他與其弟庭芝前後赴京應試,寧願落榜,亦不願巴結權貴,同流合污。正因為這樣,即使後來有進入仕途的機會,他還是決然辭謝。清同治九年(1870年),他重遊武昌時,值任湖廣學督的李鴻章及湖北學政張之洞邀請他去任武昌文昌書院主講,雖符合其所長,但他年已花甲,亦以衰老力辭不就。可見他一生為人正直,潔身自好,可敬可佩。

此外,莫友芝還是清代咸豐同治年間著名的書法家。歷史學家章嶔《詠郘亭書》對他的書法曾給予過很高的評價。

清同治十年(1871年)九月,莫友芝為了訪求古籍,來往於蘇州、常州一帶,在江蘇興化突感風寒,醫治無效而卒於船上,終年61歲。次年六月,家人將其遺體運歸,葬於貴州遵義縣東鄉青田山。

三、潛心執教的莫庭芝

莫庭芝,字芷升,別號青田山人,莫與儔第六子,莫友芝之弟,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生於貴州獨山兔場街。庭芝自幼受其父兄教誨,良好家風熏陶,加之自己勤奮好學,因此後來學識大增,名揚貴州高原。庭芝7歲時,隨父講學至遵義就讀,承父兄之教,又從名師鄭珍受學,精研許慎《說文解字》,寡過自守,待人誠實寬厚,胸懷坦蕩,深得學友朋輩敬重。其友黎兆祺在《青田山廬詩序》中寫道:「芷升之為人,篤厚樸實,靜默正華,其為學亦然。才智不過中人,而研精殖思,沉博出邃,工力所至,有才智高時之士所未能躋。……」

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庭芝參加院試,時年33歲,以通文字學選中拔貢,深得貴州學政丁虛園、翁同書賞識,翁贊其卷「左光沉黝,洒然異之」,認為其學業「耳濡目染使然」。次年,庭芝進京參加禮部考試。因當時科場鑽營之風盛行,而他素來潔身自律,不善奔走要人,結果不第而歸。科舉無名,使他對仕途感到失望,從此潛心從教治學,繼承父志,為家鄉貴州啟迪民智,培育人才。

莫庭芝先後出任署永寧州(今關嶺縣)學政、安順府學訓導、教授、貴州府學古書院山長。他一生執教達40年,孜孜不倦,為展貴州文化教育事業,貢獻畢生精力,直至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卒於貴陽所任,享年73歲。

庭芝教學有方,每到一地,先端正學風,引導學生敦品勵學,提倡樸學無華。注重品德教育,循循善誘,誨人不倦,深受門生敬重,上門求學拜師者絡繹不絕。其中不少後來成為飽學之士,如弟子楊樹(安順人)中舉后官署山西提學使。楊樹評價莫庭芝:「……及談論經史,儀論證據,清辯滔滔,譬如江河下注萬里,大川小巷,脈絡分明,委析赴會,瞭出暢然。後生小子雖盲鈍,無不開啟。」

庭芝教學之餘,伏案著書立說。其兄莫友芝,輯有《黔詩紀略》三十三卷。庭芝步其兄後塵,邀約黎汝謙共同收集清代詩人作品,奮筆數載,撰成《黔詩紀略后編》三十三卷,共收錄清代名家472人的詩文2212,是清代詩歌之總集,與其兄莫友芝所輯《黔詩紀略》有「雙璧」之譽,為後人保存了珍貴的歷史文獻,深受學術界的重視。此外,他還精通樸學,詩詞方面亦頗有建樹,留有《青田山廬詩抄》二卷、《青田山廬詞抄》一卷,為傳世之作。好友胡長新稱其詩「性真摯,氣象溫純,而學力則甚深,讀其詩如見其人。」庭芝的詞,在藝術上的成就較高,內容多為摹擬山水,描寫風雲花月之類,在一些詞中,也流露出他對黑暗社會的不滿。詞家張海峰贊其詞:「濃纖於簡古,雜流麗於端莊」「寓沉雄於悲歌慷慨,寫颯爽於天風海濤」「……是真可奪周、柳之席而登蘇、辛之堂也」。

莫庭芝作為一位潛心治學、兼通詩詞文的教育家,他在學術上的建樹,教育上的貢獻,以及安貧樂道、勤奮好學的精神,為後人樹立了光輝的榜樣。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布依族(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國布依族(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8.第二節布依族文化名人――莫氏三傑(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