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第二節布依族文化名人――莫氏三傑(3)

7.第二節布依族文化名人――莫氏三傑(3)

二、藏書家和著作家莫友芝

莫友芝,字子偲,號郘亭,晚年號眲叟。莫與儔第五子,清嘉慶十六年(1811年)五月三日生於貴州省獨山州兔場街,清代晚期我國著名的藏書家和著作家,書法也頗具特色。

莫友芝因受良好家風影響,自幼好學,三歲即能識字,深受父愛,相繼以《毛詩》《尚書》《儀禮》《禮記》等授之,受益匪淺,七八歲即會寫韻文。清道光三年(1823年),13歲的莫友芝隨父到遵義府授學。有嚴父名師傳授,自己刻苦學習,又有摯友鄭珍同窗共硯,互相切磋,學業大進,為日後登上學術高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他秉承父訓,「追其志而從之」「寒暑晝夜,窮力搜討」,才氣顯露。17歲時,即清道光五年(1825年)考取秀才。21歲中舉。這時他已通曉漢、宋兩學,對《爾雅》、六經、名物、制度及金石學、目錄學等均頗有研究。因此得到清代著名詩人吳梁的器重,把他作為全國14名「學問之士」中的一個,推薦給清朝皇帝。在那「學而優則仕」的封建時代,友芝意欲科舉揚名,步入仕途。但因他生性耿直,不願巴結權貴,而科舉場上,又多徇私舞弊,故自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至清咸豐十年(1860年)的20多年間,他連續幾度赴京會試,均榜上無名。友芝從此絕意仕途,一心從事學術研究。於是他走出貴州高原,行遍大江南北,遊覽祖國名勝,搜集古籍圖書,廣交文人士傑,潛心治學,著書立說。清同治四年(1865年),清政府邀他出來做官,他再次拒絕。清同治十年(1871年),他前往揚州,遍閱文宗、文匯兩閣藏書。在莫友芝28歲時,遵義知府聘他與鄭珍撰修《遵義府志》。兩人「同志講學,博覽淹貫」,通力合作,經三載春秋,他倆共同修纂輯成《遵義府志》四十八卷,該書資料豐富、剪裁得當、內容翔實,被譽為「天下郡縣誌第三」,與《華陽國志》《水經注》齊名。

莫友芝一生的主要功績在於收藏古書。凡宋刻元抄,或購買,或手抄,兼收並蓄,整理考訂,經他收藏整理的珍本甚多,所謂「密冊之富,南中罕有」。他還喜歡收藏漢代隸書刻本,所藏漢代碑頭篆刻百餘篇,與一般藏書家比較,有他獨到之處。今貴州省圖書館和遵義市圖書館,都保存有他的藏書、遺著和手稿。同時他也有很多著作,主要有:

(一)詩詞方面

他著有《唐本說文本部箋異》《聲韻考略》《韻學源流》《宋元舊本書經眼錄》《遵義府志》(與鄭珍合著)《過庭碎錄》《郘亭經說》《資治通鑒索隱》《樗蠶譜注》《郘亭遺詩》八卷、《郘亭詩抄》六卷、《郘亭遺文》八卷、《黔詩紀略》《影山詞》不分卷。莫友芝早年的詩作,多是與摯友鄭子尹、黎柏榮等唱和之作。就詩的風格而,是以宋代黃山谷、陳後山等為準繩,先是刻意學二謝(南朝詩人謝靈運、謝眺),中期又模仿韋柳(唐代詩人韋應物、柳宗元),晚年乃由宋人以希杜陵。游國恩先生主編的《中國文學史》說:莫友芝乃宋詩派「重要作家」。他指出「這一詩派的模仿對象是杜、韓、蘇、黃」。我們知道,這些著名的詩人也是在借鑒前人的基礎上獨闢蹊徑,才成其大器。莫友芝雖三次在赴京考試中落第,但他矢志不渝、勤學攀登、學高才富、滿腹詩,且常與詩友鄭子尹等切磋詩藝,互評得失,這樣他在努力繼承與借鑒前賢大家的同時,立意創新,在清代萬紫千紅、群芳鬥豔的詩壇上,才能獨樹一幟,成為西南著名的詩人。

(二)目錄校勘方面

《宋元舊本書經眼錄》三卷、《郘亭知見傳本書目》十六卷、《郘亭書畫經眼錄》四卷、《持靜齋藏書紀要》二卷等。莫友芝對於目錄考證之學很有研究,造詣精博。因他多次進京考試,在北京等地結識了不少著名學者。當時有李湄生、陳息凡、劉子重、祖蔭父子等人,他們都是很有名的收藏家,學識廣博,瀏覽和收購的古籍也很豐富。咸豐十年(1860年),已入知天命之年的莫友芝,決意進取,在大江南北,訪古探幽,歷時十年。每到一處,他都要訪求書籍、墨本。他對歷代的書籍版本、碑拓墨片的審定、校勘,都付出了很大的心血和精力,雖說他一生不得志,未進入仕途,但他能在生命的最後十年,在學術上留下如此成就,特別是其中的《欽批四庫簡明書目》,被認為是天下難得的善本,到處傳抄,也為後人的閱讀提供了重要的參考。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布依族(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國布依族(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7.第二節布依族文化名人――莫氏三傑(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