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第二節族際關係與文化互動(1)

4.第二節族際關係與文化互動(1)

今天的布依族主要分佈在貴州省南部和西南部各縣(市),安順市、六盤水市、貴陽市以及貴州省以外的布依族雜居或散居地區。歷史上,這些地區的民族分佈況比較複雜,春秋戰國時期到漢初的越人和濮人、漢至隋唐時期的僚人以及彝族的先民和其他一些族群都曾在這片土地上留下自己的足跡。布依族來源於古越人中的駱越、西甌,但在其展過程中又融入了濮人以及來自於中原的華夏民族。布依族來源中的「江西說」雖有其偏頗的一面,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歷史上布依族與漢族密切接觸和交往的事實。

一、布依族與周邊各族的關係

從今天的分佈格局來看,布依族有聚居,也有散居,但即使是布依族居住最為集中的縣,其比例也不到80%。在布依族比例較高的幾個縣,布依族的分佈也不是十分平衡,有些鄉鎮比例較高,如惠水縣的長安、望謨縣的蔗香等,布依族比例幾近100%,但同樣是這些縣,也有布依族分佈比例不到30%,甚至更低的地區。因此,聚居對於布依族來說只是局部現象,總體來看,還是以雜居為主。無論是聚居、雜居還是散居,漢族仍是與布依族接觸和交往最多、最頻繁的民族,其次是苗族、水族,此外還有彝族、仡佬族、瑤族和回族,等等。

(一)布依族先民與周邊民族的接觸與交往

布依族自古繁衍生息於貴州高原南部南北盤江、紅水河及都柳江流域,其先民是古越人中的一支——駱越,東部地區還有西甌的一部分。西周至戰國時期,貴州高原上建立了一個在當時有較大影響的國家——牂牁國,其境內主要的居民是牂牁人,在其境內及周邊地區還分佈有濮人、僰人以及越人,這些民族在雲貴高原上曾經有過相當長一段時間密切的接觸和頻繁的交流,並生了相互融合的現象。布依族先民——越人,在其早期的展過程中就融入了當地牂牁人、濮人的成分。也有學者認為,布依族是由牂牁人融合其他族群展而成的。

濮人最早分佈在江漢之南,早在商代就與中原生聯繫,公元前13世紀曾參加由周武王組織的討伐商紂王的戰爭。西周中期又聯合其他部落對抗周王朝的統治,公元前8世紀中葉到公元前7世紀末在與楚人的戰爭中失敗而向西南方向遷移,散布在牂牁的西北和西南部邊緣,有的則進入牂牁地區。僰人是濮人的一支,春秋時期分佈在川南,地處牂牁的西北邊緣。

春秋末期到戰國初年,牂牁國由盛轉衰,夜郎國興起,其轄地在原來牂牁國的基礎上有所展。布依族先民成為夜郎興國的主力軍。夜郎國的民族關係比較複雜,其主體民族系由牂牁人與周邊各族融合而成的「夷僚」和「夷濮」,「夷濮人」又與越人融合,展成「濮越人」,濮越人是牂牁人、濮人和越人相互接觸、交融的結果。西漢末年,中央王朝加強了對西南地區的統治,夜郎國走向衰落,其主體民族「夷濮」的分佈範圍縮小至貴州南部和西南部紅水河流域一帶,與駱越人雜居。布依族的先民就是在與周邊的各個族群接觸和交往過程中經過多次不斷的融合而形成的。漢代以後,包括布依族在內的南方少數民族均被稱為「僚」,並根據分佈地、文明程度、所融合的族體、體貌特徵、職業等不同分別被冠以不同的專稱,如「生僚」「熟僚」「土僚」「夷僚」「南平僚」「飛頭僚」「山僚」「鳩僚」,等等。

(二)布依族與漢族的交往及漢文化在布依族地區的傳播

據史學家研究,「漢族」之名,源自漢代。呂思勉說:「漢族之名,起於劉邦稱帝之後。」呂振羽則說:「華族自西漢的武帝、宣帝以後,便開始叫漢族。」總而之,漢族之名自漢王朝始稱,但事實上,作為一個民族共同體,漢族早在春秋以前就已經存在,其形成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是中原「華夏」與其周邊各部落經過多次不斷融合而形成的。

布依族先民與漢族的接觸可追溯到先秦時期。楚頃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庄蹻攻黔中,越且蘭、夜郎至滇,把中原文化帶到西南地區,對包括布依族在內的西南各族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全國,在西南地區設置郡縣,中原漢族的制度文化開始在布依族地區傳播。西漢末年,漢王朝滅夜郎,在其地設牂牁郡,派吳霸為太守,唐為都尉,進行直接的管理,「以其俗故治,無賦稅」。又加強了軍事的防禦,使經濟在一個相對穩定的環境中得以恢復和展。在此期間,推行移民屯墾政策,不少漢人和一些罪人、散兵,到夜郎地區經商開墾,把漢族地區的生產技術和經驗帶入到了牂牁地區。與此同時,漢文化也逐步傳入夜郎、牂牁地區。當地的求學者,也常到漢族地區求學。如西漢名士盛覽,字長通,他師從司馬相如,學成歸來后從事教育工作;東漢時毋斂縣(今獨山、荔波一帶)人尹珍,從學於文字學家許慎,學成歸里教授。盛覽和尹珍雖然都不是布依族,但他們都來自布依族地區。他們對漢文化教育在布依族地區的傳播和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布依族(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國布依族(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4.第二節族際關係與文化互動(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