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一節商貿往來(3)

3.第一節商貿往來(3)

明末清初,由於西南地區交通的便利,少數民族與漢族的接觸更加頻繁,關係日益密切,當時大量漢族相繼從湖廣、四川移居進入布依族地區,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經驗。***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布依族人民接受了漢族的先進文化技術,促進了農業、手工業的展。由於剩餘農產品的增加,農村初級市場逐步擴大,市場交易日益繁榮,布依族地區出現了貴陽、都勻、獨山、南籠(今安龍)、安順等重要商業中心。

二、近現代布依族地區民族間商貿往來

20世紀20年代以來,在周圍布依族較為聚居的安順、興義、惠水、都勻、獨山等城市,由於農業生產技術的展,特別是棉花、煙葉、桐子、茶葉和藍靛等產量的增長以及商品經濟的繼續展,形成了新興的商業城市。

貴州西部商業中心安順,是貴州土特產品的重要集散地,商業之繁盛不亞於貴陽。來自香港的貨物,經珠江、紅水河、北盤江到貞豐白層渡進入安順,特別是20世紀30年代中期,大宗進入貨物有棉紗、陰丹士林布、石油、煤油、汽油、紙煙、綢緞、顏料及各種雜貨。「年輸入至貨物,總價值約計國幣三百二十六萬餘元」,輸出品主要是鴉片及當地土特產。

黔南重鎮都勻,是黔南的貿易中心,以輸出桐油、茶葉、牛皮、木材、紙張、煙葉為主;輸入以棉紗、布匹及其他日用品為主,特別是1933年黔桂公路通車后,商業展更為迅速。

黔西南貿易中心興義,是歷史悠久的商業城市,是滇、桂、黔三省的貨物集散地,是土特產品與洋貨交換的中心。

布依族農村的商業,主要是當地以十二屬相命名(如牛場、狗場)的場期進行交易,一般是農民將自己的農產品或本地土特產品用肩挑馬馱到鄉場上出售,買回自己需要的東西。在市場上出現些小商販,但是基本上沒有坐商,僅在較大的鄉鎮或渡口,駐有少數的本地坐商或兩廣的坐商。截至新中國成立前,在布依族地區的商業中心城市,並未出現本民族的商業資本家。儘管興義、都勻、安順、獨山等城市曾經出現過一些商業會館或同鄉會館,但這些都是漢族資本家或店主辦的。布依族地區城鄉物資的交流,主要是漢族行商或坐商的媒介作用進行的。布依族人常說:pu4?揲jai4?揲ju5t?蘅?耷6na2,pu4xa5?揲ju5?諬a:?耷1?諬e4(「布依住壩上,漢族住場上」),這反映了布依族、漢族在商業貿易方面的歷史狀況。在個別地區,如望謨的桑郎、蔗香,平塘的克度等地場壩上,也曾出現過擁有幾千銀圓資本的布依族商人,但這些商人一般都是販賣鴉片獲利的暴戶,他們財以後購買土地,由商戶向地主轉化了。

新中國成立以後,布依族地區的商業貿易得到了一定的展,但少數邊遠地區仍停留在以物易物的貿易形式上。在六七十年代的布依族地區村寨,每隔十天半月,總會有貨郎進村兜售一些日常用品,貨郎大多是縣城或集鎮上的漢族小商販。人們可以用錢購買,也可以用農產品直接進行交換。此外,還時常有一些腳夫挑著罈罈罐罐到布依族地區走村竄寨,他們通常不收現金,而是直接將所擔之物換成稻穀、玉米或其他農副產品。即使在集市上,貨幣也只起到暫時的中介作用。人們趕集時通常都要捎帶點東西去賣,然後再拿錢去購買日常生活必需品,如油、鹽等,如果自己所需的東西也是農產品,也可用物品直接交換。「文化大革命」期間,跟全國各地一樣,受「以糧為綱」「割資本主義尾巴」等政策的導向,農村集市貿易活動曾一度受到嚴重影響,「文化大革命」結束后,得到恢復,並更加繁榮起來。布依族民間商貿活動的範圍通常在本區域內,步行最多三四個小時或乘車最多1個小時,過去曾經有步行一整天只為到集市上賣幾張竹席的現象,現在已經很少見了。各地集市按傳統的十二生肖輪流,通常6天為一個周期,少數比較繁榮的集市甚至3天一個周期。

總之,通過民間商貿活動形式,布依族與其周邊各民族有了接觸和往來,也通過商貿往來加深了彼此間的聯繫。各民族在商貿交往中除了在物質交換上互通有無,更重要的是文化上的互相影響和交融。商品輸入的同時也意味著文化的輸入,由此帶來的是文化的展和變遷。布依族過去幾千年文化的逐漸展演變過程,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民間商貿往來的結果。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布依族(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國布依族(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3.第一節商貿往來(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