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第八節民間歌舞藝術(3)

68.第八節民間歌舞藝術(3)

其他的白族民歌音樂形式還有習俗歌、兒歌、多聲部民歌等。***習俗歌是指在特定的風俗性場合演唱的歌,包括祭奠祖靈歌、驅鬼除邪歌、祈求平安歌等。如《送山調》是一抬死者進山安葬時唱的送葬曲,曲調哀婉舒緩。白族兒歌曲調簡單明了,易於記憶和上口,主要包括兒童遊戲歌和催眠歌兩類,如《白月亮》《哄娃娃睡覺歌》等。散居在怒江藏族自治州蘭坪縣境內白族支系那馬人中,流傳著一種在婚喪喜事、民俗活動中的民歌「克耶」,其中的「烏克耶」(意為「講述的歌」)是含有多聲部因素的民歌。演唱「烏克耶」時至少有三人,其中一人為領唱。歌常在高音區形成小三度音程。烏克耶用do、mi、sol、la、do、re音別,以mi音為主音。

白族民間的演唱技巧很有特色。白族藝人大都很講究行腔咬字,演唱起來聲音圓滑,吐字清晰。此外,大理一帶的白族民歌較多地使用假聲,不少民歌手在真假嗓的交替運用上控制自如。劍川著名藝人張明德演唱的「泥鰍調」,充分顯示了白族民間演唱藝術的高度造詣。《泥鰍調》借一條魚的悲慘遭遇來隱喻舊社會白族人民的處境。這條魚終日惶惶不安,四處躲藏,但仍然被人捉住,擺在席面上任人宰割。魚兒最後說:「捉我的人眼睛瞎,吃我的人要倒霉,縱然無力來反抗,要用刺卡他!」當張明德用三弦自己伴奏演唱這歌的時候,時而突然用一個簡短的高音樂句作一聲叱吒,歌聲里蘊涵強烈的反抗緒;時而聲音低沉,若斷若續,彷彿魚兒痛苦低回,泣不成聲。三弦隨著歌唱強弱起伏,同聲詠嘆。精湛的演唱技巧,極大地增加了這優秀白族民歌的藝術感染力。

2。白族器樂

白族民間的主要樂器有嗩吶、龍頭三弦、月琴、啞胡、蘆笙、木葉、篳篥、霸王鞭、八角鼓、小鼓、鑼、鈸、銅鼓等。器樂主要以嗩吶和三弦音樂為主,包括嗩吶吹打樂、洞經音樂,以及用三弦、竹笛、口簧、木葉等演奏的樂曲。按演奏形式看大致可分兩類,一類是獨奏曲,一類是舞台戲曲配曲。比較而,獨奏曲一般帶有鮮明的民族風格,而戲曲配曲則受漢族戲曲音樂的較多影響。

(1)嗩吶及其吹打樂。嗩吶是我國許多民族都喜愛的吹奏樂器。明代傳入大理地區以後,在數百年的使用實踐中經過改造,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白族嗩吶。嗩吶主要流行於洱源、大理、雲龍等縣的白族地區,以洱源最為著名。在白族人民的生活中,嗩吶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不論是婚喪嫁娶、喜慶節日、民俗活動,還是生產勞動都離不開嗩吶,可以說嗩吶及其音樂是白族最具有民族特徵的樂器和音樂形式。白族的嗩吶與漢族嗩吶在形狀、構造上都比較相似,但音孔、聲與漢族嗩吶有很大的不同。白族嗩吶正面開七個孔,背面無孔托,分為高音、中音、低音三種。高音嗩吶音色高亢、清脆,多用於漢調等的伴奏,中音嗩吶音色明亮、飽滿,多用於吹吹腔以及傳統民俗活動的伴奏,低音嗩吶音色渾厚、低婉,多用於洞經音樂演奏。白族民間嗩吶曲旋律起伏較大。多採用五聲音階語調式,曲式結構相對較為自由。曲目主要有《道調》《螃蟹調》《耍龍調》《迎親調》《栽秧調》《拜堂調》《送客調》《大開門》《小開門》等。

(2)三弦及其音樂。三弦是白族地區最為常見的一種民間樂器,是演唱白族調、大本曲時必備的伴奏樂器。由琴頭、琴軫、琴桿、琴鼓、琴弦等部分組成,分龍頭三弦、小三弦、漢族三弦三種。其中龍頭三弦是白族最具代表性的民間樂器之一,它因琴頭雕有精緻的龍頭而得名。龍頭三弦分為大、小兩種,既是演奏樂器,也是瑰麗的藝術品。組裝在三弦上端的龍頭,由「木雕之鄉」劍川的木匠精心雕刻彩漆而成,造型美觀大方。音箱製作頗具特色,一般用三五層白棉紙糊裱在一起蒙成。彈撥工具是用牛角或雜木削製成的圓錐形空心指套,套在右手食指上使用。彈奏指法俗稱「二指彈奏」,即用左手食指和中指按弦。由於製作方法和演奏技巧的差異,因而獨具風味。高音區音色清脆,中音區明亮,低音區厚實。彈奏時起伏跳躍較大,忽而高亢激越,忽而低沉委婉,扣人心弦。龍頭三弦常用於伴奏大本曲和民歌演唱,也用於獨奏、合奏。獨奏和合奏曲大多由民歌的旋律和大本曲的曲牌演變而成。曲目有《白族三弦調》《蜜蜂過江》《過山》《泥鰍調》《大擺三台》《小擺三台》等。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白族(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國白族(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68.第八節民間歌舞藝術(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