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第八節民間歌舞藝術(2)

67.第八節民間歌舞藝術(2)

劍川「白族調」,既可以作為抒性的民歌演唱,風格婉轉流暢,同時,它也可以作為敘事性的說唱,在鏗鏘的三弦伴奏下,能表現各種複雜的思想感。***總體而,劍川白族曲調近似朗誦調,與語結合很緊,演唱的速度比較快,一般都用三弦伴奏。因此,它和大理白族調自由奔放的山歌風格不同。劍川白族調歌詞和曲式基本上和大理白族調相同,只是在第一、二句後面以連綿不斷的三弦過門來代替大理白族調的間歇。

(2)漢調音樂。漢調即對口山歌,是屬於即興創作的抒性很強的一種,主要流傳於大理、洱源、漾濞、鶴慶、賓川等縣,有三十六韻,又稱為三十六姓,如花上花、舍尼恩、己是己、合尼合、巴落堆、腦尼腦、山尼山、細夭夭、滴滴打、雪勒勒等。這些韻都用在每歌的第一句,起定韻和起興的作用。漢調用漢語創作,多以漢語白音演唱,是漢族和白族共有的一種歌唱形式,雖然產生於漢族群眾中,在白族群眾中也廣為流傳。漢調的歌詞一般以兩句為一組,由男女雙方對唱,唱詞可長可短,形式自由。演唱時,一般由先唱的一方唱第一句,對方唱一句虛詞或叫「應聲」,然後由先唱者再唱第三句,就這樣一直循環反覆地唱下去。漢調的旋律都是五聲商調式,一般對唱時四個樂句為一個樂段,獨唱時則三個樂句為一個樂段。

(3)小調音樂。白族的民間小調十分豐富,按形式來看分為兩類,一類為純粹的白族調,唱詞全為白語,如「青姑娘調」「劍川海東調」等,一類則受漢族的影響,唱詞為漢語,如「螃蟹調」「麻雀調」「相思調」「十二屬相」等。白族小調有著鮮明的地方色彩。如劍川、洱源一帶的白族調,大都溫柔婉轉、纏綿動人;大理一帶的白族調則高亢嘹亮,激昂奔放。洱源西山一帶的白族調則是高亢中帶有低沉,奔放中帶有悲涼之意。以下這「螃蟹調」,把追求姑娘的小夥子比喻為「螃蟹」,形象生動,又不乏詼諧幽默,饒有趣:

一個螃蟹八隻腳,

兩個夾夾一個殼;

兩隻小眼黑黝黝,

(哎呀)在把人偷瞧。

一個姑娘來洗腳,

脫了鞋子跳下河,

(哎呦)螃蟹夾住小妹腳。

夾又夾得緊,

甩又甩不脫,

(哎喲喲)多謝螃蟹哥,

放放小妹腳。

(4)敘事歌音樂。敘事歌是白族古老的歌種之一,其中包含有完整的故事節和生動的人物形象,主要流行於洱海、洱源縣的西山區和劍川縣甸南一帶。從演唱方式來看主要有「花柳曲」「打歌調」「青姑娘」及「霸王鞭」等。「花柳曲」又稱「大帛曲」,常在白族盛會「繞三靈」時演唱,屆時,人們著節日盛裝載歌載舞繞行數十里。走在歌舞行列前的兩位歌手,各以一手共執一裝飾柳枝,另一隻手分別揮動氂牛尾或手絹,俯仰身軀,邊走邊唱,十分詼諧有趣,且演唱內容廣泛。歌詞除了少量傳統唱詞外,大都是即興創作,唱腔音調近乎朗誦,其中一人主唱,一人以簡短詼諧的說白和之。曲調有《朝山調》等。

本子曲是白族敘事歌的另一種重要形式。本子曲多半有貫穿始終的人物和事件,短的有唱詞數十行,長的達數千行,一唱就是一本,故此得名。著名的本子曲有《嘆五更》《鴻雁帶書》《出門調》等。本子曲的唱腔是白族民族音樂的基礎上形成和展起來的,主要唱腔為白曲(又稱白族調)。白曲有三腔之分,即高韻白曲、中韻白曲和低韻白曲(分別配置白語高平調、中平調、中降調的唱詞)。除白曲之外,另外的腔調有割埂調、苦腔、請神調、敬花調等。新中國成立以來,本子曲進一步吸收了白族傳統民歌以及山後曲、普米調、海東調等的音樂特點,形成了豐富多彩的音樂腔調,既長於敘事,又能抒,能生動表達喜、怒、哀、樂等不同的緒,刻畫不同的人物性格特徵。如快腔是白曲的變體,用於表達激動的緒,中間無間奏,一氣呵成。割埂調里有不少襯詞、襯句,可以表達激昂高亢的感。苦腔悲涼凄楚,一般都用來表現婦女在舊社會的苦難生活,充滿哀怨、嘆息之聲。請神調、敬花調來源於白族巫教音樂,主要用於抒、敘述。本子曲的音樂結構是屬聯曲體和單曲體並用的曲種。根據唱本內容的需要,可以選擇表達各種不同感、緒的曲牌連綴在一起,組成多層次的聯曲;也可以選擇一個基本曲調反覆演唱,根據唱詞的變化,在旋律、音高上作適當改變;還可以根據內容的要求,在一個唱本里選擇不同的幾個腔調交替使用。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白族(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國白族(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67.第八節民間歌舞藝術(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