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第九節節慶習俗(3)

19.第九節節慶習俗(3)

四、綜合性節日——火把節

火把節是白、彝、納西、基諾、拉祜等藏緬語族彝語支民族的古老而重要的傳統節日,有著深厚的民俗文化內涵。***不同的民族舉行火把節的時間也不同,大多是在農曆的六月二十四日,也有在農曆二十五日的,有的民族或地方要連過三天。

白族火把節是白族最為重要的全民性傳統節日,在隆重程度上僅次於春節。白族火把節一般在農曆六月二十五日,個別地方為農曆六月二十四日舉行。通過拜火把、點火把、耍火把、跳火把等活動,預祝五穀豐登、六畜興旺。

節日前夕,家家戶戶都要為家中的孩子們準備小火把,把松枝破成粗一兩厘米的枝條,中間用小木塊撐開,就做成了一個精巧易燃的小火把,再在頂端插上一個五彩斑斕的紙質升斗,顯得喜氣洋洋,充滿節慶氣氛。全村人則在村中廣場上豎起一根高一二十米的大火把。用松樹做桿,上捆麥稈、松枝,頂端安上一面彩旗。旗杆用竹竿串聯三個紙篾紮成的升斗,意為連升三級。每個升斗四周插著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人壽年豐、五穀豐登、六畜興旺之類字畫的五彩小紙旗;升斗下面掛著火把梨、海棠果、花炮、燈具、饅頭、包子等等。高聳的大火把,是白族火把節的重要標誌。

節日當天,姑娘們早上起來就忙著把山上挖來的金鳳花根搗碎,包在手上把指甲染紅。午飯白族人家家要吃「生皮」,這是白族獨具特色的風味佳肴,是把火燒豬的生肉切成碎末或薄片,用蘸汁蘸著吃。

中午,男女老少聚集一堂祭祖。出嫁的白族婦女要帶上姑爺回娘家參加祭祖。人們帶上小火把、紙錢、香燭、供品,到祖墳前掃墓、祭奠。小火把點燃后,撒三把松香熏墓,等火把燃到把桿後方能回家。若墓地離家甚遠,則在家裡祭祀。

吃完午飯,洱海東岸的一些白族村寨會舉行賽龍舟的活動。白族民間把龍舟稱為花船,在船舷上畫有黃龍、青龍或黑龍圖案,船、船尾掛著用綵綢紮成的繡球花,船的四周插著各種彩旗。每條船有十對槳,每對槳由一對青年男女操縱。船頭站一名吹嗩吶的樂手,船尾站一名敲鑼樂手,中間一人為指揮,隨著一聲令下,頓時鼓樂齊鳴,百舸競,在秀麗壯觀的蒼山洱海的映襯下,場面十分壯觀。

太陽落山前,各家提前吃完晚飯,扶老攜幼出門觀賞火把和賽馬。賽馬的有大人、有小孩。繞火把跑三圈后,才能向遠處馳騁。不跑馬的,就挨家挨戶欣賞各家門前的火把,看誰家火把精緻美觀。在全村的大火把點然之前,年輕的媳婦們打著傘,背上新生嬰兒在火把下轉三圈,以示祛邪得福。

夜幕降臨時,村中的老人率領眾人,向大火把叩頭,貢獻祭品。幾個勇敢矯健的小夥子,一個接一個地攀上高豎的大火把,將小火把隨人上傳將大火把點燃。霎時,烈焰騰空,鼓樂大作,鞭炮齊鳴,響徹雲霄,場面極壯觀。當火把上懸挂升斗的竹竿被燒斷時,人們爭相搶奪凌空飛下的升斗。搶到者被視為有福之人,他被大家簇擁著回家,並用煙、酒、茶款待眾人。下一年度大火把上的升斗即由搶得升斗的人備辦。

火把節的**是耍火把。男女青年各持一個火把。見人就從挎包里抓出一把松香粉往火把上撒。每撒一把,出耀眼的火光,出「轟」的一響,火苗燎向對方,叫做「敬上一把」。白族認為火苗可燎去身上的晦氣,因此競相燎耍,喜氣洋洋。燎耍過後,青年要成群結隊舉著小火把到田間地頭,向火把撒松香粉,給穀物照穗,其意是消除病蟲保豐收。午夜前後,把狂歡時燃燒著的火把棍堆成一堆堆的篝火,男女青年一個接一個地從篝火上來回跨越兩三次,祈求火神「禳災祛邪」。要看誰跳得高、跳得遠,直到盡興為止。

火把節的形成和展有多方面的因素。其最初的源頭,無疑與白族先民的原始火崇拜有關。此外,白族的火把節,可能也有歲時節令的意義,據歷史記載,南詔時期白族有「星回節」,星回節可能與火把節有某種聯繫。在後來的流傳中,白族人民又賦予火把節以新的意義。關於火把節主要有兩種傳說,一種傳說講漢代洱海地區的一個部落領為漢將所殺,漢將還想娶酋長的妻子阿南。阿南說答應她的三件事後才肯嫁,其中兩條即是建墓祭夫和焚故夫衣,當漢將滿足了她的條件時,她卻趁人不備跳進火中自殺了。白族人民為哀悼她,每年在她自殺這天舉行火把節。另一種說法,講火把節是為了紀念南詔時期聰明美麗、不畏強暴的柏潔夫人。南詔王用武力和陰謀殺害了鄧賧詔主,並欲強娶其妻柏潔夫人。柏潔夫人假裝同意,她先認回了自己丈夫的屍,后跳洱海自盡。傳說在她死後,白族人民連夜打著火把、划著船去尋找她的遺體。後來每年到了這一天,白族人都要點起火把、賽龍舟,以紀念柏潔夫人。據說,白族姑娘在火把節這天染紅指甲,就是為了紀念柏潔夫人用手在灰燼中翻找丈夫的遺體,手指出血,染紅了指甲的動人事迹。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白族(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國白族(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19.第九節節慶習俗(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