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第九節節慶習俗(2)

18.第九節節慶習俗(2)

二、宗教性節日——本主節

白族地區最為普遍的宗教性節日是本主節。***本主節又稱為本主會,會期三至五天不等。白族地區各個村寨一般都有自己的本主,有時候兩三個村寨共同信奉一個本主。本主節一般以歲或本主生日為節期,由於本主的身份和生日各有不同,因此各個村寨本主節的時間也各有不同,一般多集中於春節期間或每年2月、6月、7月、8月農事間隙期間。

每逢本主節,各個村寨都要舉行隆重的慶祝活動,主要的活動是接本主。接本主就是將本主像從廟裡接到村中,屆時將本主像請至神轎或神車中,一路歌舞拜祭,迎至村中供奉。包括迎神、祭神、頌神、娛神等活動內容,主要程序有起駕、出巡、安置到「行宮」集中祭祀、社戲歌舞娛神等,最後送回本主廟。先「起駕、出巡」系將本主及其配神從本主廟裡接出,安置在特製的神轎或彩車中,在長龍般的儀仗隊伍,包括嗩吶鼓樂、化妝坐騎、持香老人、霸王鞭舞隊的護送下巡遊進村,所過之處家家擺香設貢,鳴放鞭炮以示歡迎。然後將本主及隨從諸神安置在村中廣場事先搭好的「行宮」彩棚內。之後的連續兩三天內,這裡便成了村民紛紛前來燒香秉燭、唱念頌詞、祈神賜福的活動中心。村中各家各戶都來敬獻,蓮池會、洞經會等宗教組織念經祈福,全村人要在此耍獅耍龍,民間藝人在村中表演「大本曲」等曲藝,有的村寨還在「行宮」前搭建戲台,演出地方戲劇「白劇」,娛神娛人,人神共樂。幾個村子共奉一位本主的,便按此程序迎送到各村輪流祭祀數日,最後,才送回本主廟中供奉。

一個村寨過本主節,其他村寨的親朋好友都來做客道賀,整個村寨歡聲笑語,喜氣洋洋,洋溢著節日氣息。本主節作為傳統的宗教節日,它不僅是白族的一種宗教祭祀活動,也是白族傳統文化傳承的重要環節,又是白族民俗的集中展現。

三、生產性節日——栽秧會

白族有很多節日,都與生產有千絲萬縷的聯繫。例如春節等,實質上也是一種農事節日,只是後來其生產色彩削弱了。在當代的白族中,與生產關係最為密切的有栽秧會、吃新米等節慶活動。

「栽秧會」是在栽插水稻最忙的芒種到夏至時節組織的一種與生產相結合,以加快栽插為目的的歌舞娛樂活動。這一歌舞活動自始至終與栽秧勞動緊密聯繫。栽秧會一般以二三十戶或以村為單位組成,並推舉一位德高望重、有組織能力的長者為「秧官」,組織、指導栽插。由「豎秧旗」「開秧門」「搶旗比武」「田家樂」幾個部分組成。清晨,人們扛著裝飾有升斗的犬牙形秧旗,吹著嗩吶,敲著鑼鼓,來到田間,擺上祝願豐收的果酒,一邊分食果酒,一邊唱著祈禱豐收的白族調子。之後,先由「秧官」手執催秧鑼,催促群眾豎起綉有「五穀豐登」的三角旗和四丈余高,扎有升斗、飾有綵球雉羽的秧旗。接著由秧官在秧田上拔起第一把稻秧並跳起「鷺鷺伸腳」(即一腿向後伸)、「白鶴展翅」(雙手做飛翔姿勢)等動作,嗩吶模仿布谷鳥叫聲,吹起「布穀報春」曲調,算是開了「秧門」。然後秧官開始進行分工,指揮插秧。他敲起催秧鑼,催促大家趕快插秧。秧旗下有一支四五人組成的小樂隊吹奏著民族樂曲,樂器以嗩吶為主,配以芒鑼。吹奏的樂曲有《栽秧調》《蜜蜂過江》《大擺隊伍》《龍上天》等,其間還穿插能說會道的人講民間故事和唱白族調。盛裝的白族青年男女,小夥子負責挑秧、拋秧,姑娘們負責栽插。在歡快的嗩吶聲中,人們緊張又愉快地勞動著。秧官敲著芒鑼,穿梭於栽秧隊伍中頻頻催栽,檢查質量,懲罰在勞動中不努力的人,叫他們頭頂秧苗跳舞逗趣,稱為「捉懶漢」。當栽秧結束后,舉行「關秧門」儀式,也稱「謝水」,即祭祀感謝水神,祈求水神保佑豐收。最後舉行「田家樂」活動。人們扛著秧旗,簇擁著打扮得滑稽可笑的秧官,騎馬在村中遊行。後邊跟著打霸王鞭的隊伍,由扮做漁、樵、耕、讀的不同人物輪流出來表演節目,語逗趣,邊說邊唱邊舞,全村歡聲笑語,整個活動充滿了歡樂和喜慶的節日氣氛,體現了白族人民對勞動的讚美,也寄託著白族人期盼生產豐收、渴望美好生活的憧憬。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白族(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國白族(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18.第九節節慶習俗(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