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第六節民族區域自治(4)

23.第六節民族區域自治(4)

該縣原稱「陵水縣」。***建於唐武德五年(622年),曾分屬於振州和萬安州。宋代降為鎮。宋神宗元豐三年(1080年)復縣,屬瓊州,縣署設在卜吉村。明正統元年(1436年)遷至南山所(現陵城鎮)。1927年成立蘇維埃政權,是**領導的海南島第一個縣級人民政府。1951年正式成立陵水縣人民政府,隸屬廣東省海南區公署。此後又經撤、並等變化,至1987年12月正式成立陵水黎族自治縣。現轄7鄉10鎮,95個管理區,7個居民委員會,630個自然村。有2個國營農場,1個林業公司。縣中有漢、黎、苗、壯等民族,其中黎族人口最多。

八、昌江黎族自治縣

黎族自治地方縣級建制。1987年12月20日建立。位於海南島西部。西北瀕臨北部灣,東北隔珠碧江與儋州市相望。全境東西寬21。5公里,南北長75公里,面積1596平方公里。縣政府駐石碌鎮。該縣在西漢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時,地屬儋耳郡至來縣。漢昭帝始元五年(公元前82年)時屬珠崖郡。元帝初元三年(公元前46年)時屬朱廬縣。東漢建武十九年(43年)時,省朱廬縣置珠崖縣,至來縣屬合浦郡遙領。三國吳大帝黃武七年(228年)改合浦郡為朱官郡,原至來縣併入朱廬縣。赤烏五年(242年)復置珠崖郡。晉太康元年(280年)珠崖郡併入合浦郡,屬交州。梁大同年間(535~545年),廢儋耳郡置崖州,至來縣屬崖州。隋大業三年(607年),改崖州為珠崖郡,以至來縣析置義倫、昌化、吉安3縣,后又析珠崖西南地設置臨振郡,昌化屬臨振郡。唐代屬儋州,嶺南道。五代屬儋州,歸南漢。宋代屬昌化軍、瓊州、南寧軍。元因之。明代屬儋州、崖州、瓊州府、瓊崖道。民國3年(1914年),昌化縣改為昌江縣,縣治在昌化城。1949年12月與感恩縣合併為昌感縣,縣政府駐北黎鎮。1958年12月昌感縣與白沙、東方合併為東方縣,縣政府駐汊河,后遷駐八所。1961年3月3個縣重新分出,復立昌江縣至海南建省。現轄4鄉8鎮,23個居民委員會,71個管理區,172個自然村。有2個國營農場、1個鐵礦、1個水泥廠、1個電廠、1個鉛鋅礦。縣內有漢、黎、苗、回、壯等民族,其中黎族人口僅次於漢族的人口。

九、樂東黎族自治縣

黎族自治地方縣級建制。1987年12月28日建立。位於海南島西南部,西、南瀕臨北部灣、南海。全境東西長72千米,南北寬58千米,面積2747。5平方千米。縣府駐抱由鎮。該縣原稱「樂東縣」,據《瓊州府志》和《崖州志》記載,從宋朝至民國時期,現樂東黎族自治縣絕大部分地區原為崖州所轄。明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崖州在抱由峒前爛紅溝(《瓊州府志》稱欄紅溝,《崖州志》稱「紅爛溝」)的樂安設營築城,繼而在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進一步建為樂安新城。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崖州又在抱由峒設立樂安營軍事據點。民國24年(1935年)始建樂東縣(亦叫「樂安縣」)。建縣初期,轄七叉、東方、馬隆、雞叨、峨叉、峨逆、抱由峒、田甲、峨溝峒、樂安、多澗峒、抱善峒、抱杠峒、多港峒、龍鼻、潭寨、抱龍峒、五什峒、洋林峒、頭塘、萬沖峒、番陽峒等民族區。1948年6月,建立樂東縣人民政府,管轄4個區。1949年隸屬瓊崖少數民族委員會,1951年轄區擴大到6個。以後,該縣所轄的鄉、區又略有變動。至海南建省時,維持當時狀況,並改為現名。現轄5鄉11鎮。其中,鶯歌海鎮為漁業鎮。設有133個管理區,7個國營農場,1個熱帶林業研究所,1個鹽場,1個林業公司。共有623個村莊。居民有漢、黎、壯、苗族等。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黎族(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國黎族(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23.第六節民族區域自治(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