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節生產習俗(1)

1.第一節生產習俗(1)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黎族人民經過生產實踐,逐步形成了以畜耕農業為主,刀耕火種的原始農業、採集業和狩獵為輔的生產方式。部分地區還現了帶有濃郁原始社會遺迹的「合畝制」生產方式。新中國成立后,尤其是改革開放后,黎族的農業生產方式生了巨大的變化。

一、農業生產

新中國成立前,黎族地區的農業生產水平處於十分低下的狀態,大致可分為刀耕火種的「砍山欄」與水稻種植兩種類型。到近代,已基本實現以種植水稻為主的生產方式。但刀耕火種的生產方式在黎族聚居的山區仍廣泛存在。

新中國成立前,黎族地區的生產工具,除了本民族獨有的耕牛和自製的木犁、木耙、木鏟、木鍬外,還有從漢區買進來的鐵犁、鐵耙、鋤頭、鉤刀、鐮刀、鏟、鐵鍬、鐵爪、斧頭、尖刀等。其中,耕牛在黎族傳統觀念中,既是財富的象徵,又是農業生產的主力軍。因而,耕牛也就自然而然地成為重要的生產工具。這種生產工具以水牛為主,黃牛為輔(因黃牛較少)。

木犁或鐵犁是黎族地區民間普遍使用的耕作工具。根據它的使用範圍,分坡地犁和水田犁兩種。木犁用硬木製作,犁壁也是木製的,因吃土的能力與鐵犁比較差,基本已經淘汰;鐵犁的犁頭是用生鐵鑄制的,吃土的能力比較強,甚至紅黏土深田也能犁。

(一)砍山欄

黎族山地耕作法之一。流行於海南省黎族地區。因海南島氣候炎熱濕潤,植物繁茂,宜於農耕。黎族的先民居住在靠近河流、港灣的山岡、台地上,使用磨製鋒利、牢固地裝在木柄上的石斧、石錛等工具,在森林密布的地帶把林木砍掉,用「鑽木取火」之法將砍倒晒乾的枝葉燒光,待下雨後播種。近現代的耕作法與古代大同小異:在季節上,夏曆正月選地(一般選擇林木茂盛、土層潮濕鬆軟且表土呈黑色的山地),並在被選好地的四周掛上「草標」,以示本地已有主人;二月砍伐(屆時,全家男女老少帶足口糧上山安營紮寨,把竹木、藤草統統砍倒晒乾);三月用火將晒乾的竹木藤草燒掉,清除殘燼,雨後下種。砍山欄所使用的工具有鉤刀、斧頭、鋸子和尖木棍。播種時,男子持尖木棍在前面後退戳穴,腰簍裝滿種子的婦女跟在後面向前走播種,一個洞里一般只放5~6粒種子,邊放種子入洞邊用腳板填土。播種后不施肥,也不再翻土、中耕,其間只剷除兩三次草。到稻熟時用手捻小刀逐穗收割,整穗晾乾儲藏。

(二)水稻耕種

黎族主要生產活動之一。根據不同的稻種,採取不同的方法。例如種早稻(亦稱「小春」),一般在春節前後浸種。種子放在竹筐里,竹筐周圍事先用芭蕉葉或樹葉圍起來,不讓種子漏掉,然後把它放到小溪或水溝里浸泡。稻種芽后,把它播到秧地里。春節后犁田、耙田(牛踩田除外),多為一犁一耙。正月底或二月初拔苗、插秧;待禾苗長到膝蓋高時,除草;四月初抽穗揚花;五月前後便可收割。

晚稻(亦稱「大春」),每逢農曆四月初犁田、耙田,然後用一塊田做秧田,將浸過數日後芽的種子撒播到秧田裡,待秧苗長到18厘米時拔種、插種,一個多月後,禾苗長到約33厘米時,除草,10月收割。

旱稻種於七八月,秧苗長到約33厘米時除草,九月抽穗、揚花,十月底或十一月初開鐮。

(三)玉蜀黍耕種

黎族生產活動之一。每年二三月種植,一般種在坡地上。種前,男人先犁地、耙地,多為一犁一耙,少數二犁二耙,然後由婦女負責點種。具體操作是:將種子放在竹筐里,系在腰間,一手持尖棒戳小洞,一手將種子放到小洞里,每小洞只放2~3粒種子。點種幾天後,種子便芽破土而出。中間除草2次,六或七月成熟、收割。

(四)薯類耕種

黎族生產活動之一。根據不同的薯類,採取不同的種植方法。例如,種番薯時,先由男人犁地、平地,將土塊打碎,犁成一壟壟土埂,然後婦女們將一條條的番薯秧,從埂土頂端斜插到土裡,用手扒土蓋住按實,一頭露出地面。常在頭年八月插種,次年三月挖收。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黎族(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國黎族(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1.第一節生產習俗(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