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第十二節節慶習俗(1)

35.第十二節節慶習俗(1)

毛南族有和鄰近的壯族、漢族共同的節日,如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元節、重陽節等,也有自己獨特的分龍節、南瓜節、修路節等。即使與壯族、漢族過共同的節日,毛南族也有自己與眾不同的活動內容,帶有獨特的風貌與色彩。

一、春節

春節是毛南族、壯族、漢族等民族共度的節日,但毛南族過春節有幾種特殊的習俗:

(一)放鳥飛。春節將臨,各家都用菖蒲葉編成形似各種飛鳥的工藝品,統稱「百鳥」。除夕清晨,各家主婦給百鳥的腹里灌上拌有飯豆、芝麻、肉丁的香糯。下午煮熟后,先分給家裡的小孩每人一隻,其餘用一根甘蔗把它們的提耳串起來,間隔均勻地擺開,於掌燈時分掛在堂屋正中香火堂下面,讓百鳥尾朝板壁,面向大門,這叫「槽鳥」。「槽鳥」有槽關之意,是祈福新年山鳥不叮吃穀物,專啄害蟲,作物豐收,也寓意百鳥烘巢、合家溫暖、夫妻恩愛。「槽鳥」源於民間的傳說故事,古時候有個精通法術的老法師,他有個獨女,生得聰明伶俐,不僅繡花繡得好,歌喉比畫眉更清亮,還從父親那裡學會了很多法術,大家都叫她「法術小鳥」。她和隔山的一位編織手藝高強的後生哥相好,他們經常在一起學手藝。她跟後生哥學會了編花竹帽,後來又一起上山採集菖蒲葉,編成各種形狀的小鳥。天長日久,兩顆心跳到了一起,決定大年初一完婚,成為終身伴侶。但老法師要考一考後生的本領。除夕那天,老法師對後生說:「屋後有一片山,請你使用法術,在半天內把山上的藤藤樹樹砍個精光。」這個考題把後生難住了。「法術小鳥」安慰他說:「你莫擔心,我這裡有一捆繡花線,你拿到山上解開,一次圍一個大圓圈,圍上幾次,山上的藤藤樹樹就砍完了。」後生拿繡花線到山上圍了一個大圓圈,果然兩個線頭剛剛合攏,圈內的藤和樹就紛紛倒下。就這樣,不到半天,那片山的藤藤樹樹就砍完了。老法師又對後生說:「我要在山上種糧食,請你拿種子去山上撒。」後生哥二話不說,挑起滿滿一擔谷種就上山去。不到兩袋煙的工夫,他就興沖沖地回來告訴老法師:「我已把谷種撒遍了全山。」老法師到山上一看,臉色變了,回來生氣地說:「山上哪能種穀子,請你在天黑前把谷種全部撿完,換上小米!」後生哥垂頭喪氣,心灰意冷。「法術小鳥」又安慰他:「我們不是用菖蒲葉編了好多小鳥嗎?你趕快把它們帶來!」後生哥帶來一大籮筐的「小鳥」,姑娘對它們輕輕吹了一口氣,說道:「把它們拿到山上去丟著看看。」後生哥把「小鳥」帶到山上一丟,剛剛落地,它們就變活了,一個個吱吱喳喳地叮吃落下的谷種,太陽還沒下山,山上的谷種就全部撿完了。看天色還早,後生哥正想去撒小米,老法師見這年輕人勤快誠實,一下轉嗔為喜,說:「孩子,還沒過驚蟄,哪能種小米?我只不過考考你的法術而已。你既然本事這麼高,我同意你們的婚事。但明天是大年初一,女兒還得和我一起吃完團圓飯,到正月十五你們再辦婚事吧!」

於是,「槽鳥」從除夕持續到元宵節。元宵這天,各家砍斷甜甘蔗,重煮「百鳥」群,當晚就用「百鳥」當飯,以果蔗解膩,這就是「放鳥飛」,含讓「法術小鳥」出嫁之意。至此,春節即告結束,次日便忙于田地里的農活了。

(二)晨讀。所謂「晨讀」,就是凌晨早早起來讀書。在毛南山鄉,很久以來,凡有孩子上學的農戶,每年大年初一雞叫頭遍的時候,父母就催促上學的孩子起來秉燈誦讀詩文,直到黎明鳴炮迎新時止。「晨讀」伊始,村村寨寨琅琅的兒童讀書聲劃破夜空,匯成一支優美動聽的山村晨曲。民間認為,大年初一「晨讀」,書就容易落肚,久記不忘,從而養成勤奮好學的良好習慣。漢文化進入毛南山鄉的時間較晚,直到清朝乾隆年間(1736~1795年),「三南」地區才開始設立私塾,從此才有學習漢文的機會。毛南族先祖意識到,一個從未接觸過漢文的群體,想在較短的時間內趕上別人,就得付出更大的努力。於是他們只好笨鳥先飛、以勤補拙,用「晨讀」來彌補自己的缺失,以縮短與文明社會的距離。「晨讀」始於清朝乾隆年間,鼎盛於清末至民國年間。當時思恩縣一位漢族縣長曾稱讚道:「三南文風頗盛。」到20世紀六七十年代,因受「讀書無用論」的影響,「晨讀」風氣逐漸淡薄。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毛南族(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國毛南族(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35.第十二節節慶習俗(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