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第十二節節慶習俗(2)

36.第十二節節慶習俗(2)

(三)洗槍。***除夕這一天,持槍的獵手們把自己的獵槍擦得亮亮的,初一凌晨雞叫三遍時,個個都出門對空打三槍,謂之「洗槍」。其意是震懾山中百獸,預祝新年狩獵百百中,獵物豐收。「洗槍」是遠古遊獵生活留下的遺風,新中國成立后,此俗已消失。

(四)打竹炮。洗槍過後,打竹炮便開始了。竹炮是以青嫩的竹子為料,將圓滿無縫的青竹拿到火上烘烤,待竹皮冒出油泡,出■■的響聲,放到木砧上用斧頭猛捶,竹節爆裂,響聲震耳,用以預測新年的凶吉。共十二炮,每炮代表一個月,依次順序,如逢哪一炮是啞炮,就意味著那個月不順,到時出門做事就要特別小心。其實,每一節竹子都是經過認真挑選的,出現啞炮的現象極少,這就使人們過節時更加快樂。

初一清早,主婦用火籠裝滿火灰,沿著住屋四周撒火灰,說是今後螞蟻就不會進家亂爬食物。男主人用斧頭敲打家中大柱、小柱幾聲,說是住屋才堅牢,不會東倒西歪。這天不吃湯圓,吃了會挨冰雹;不吃青菜,吃了地里長草多。燒火時不吹火筒,怕玉米倒伏。忌用石碓、石磨,忌洗晒衣服,忌掃地,忌說不吉利的話,忌與人爭吵,等等。

二、清明節

古時,在「陰陽理論」影響下,毛南族過清明節除了給祖先掃墓插柳外,還要趕「祖先圩」(又稱「陰圩」)。民間認為,人活著要趕圩(陽圩),死後到陰間也要趕圩(陰圩)。這天祖先如不趕圩,其靈魂無所去處,就會回家作祟,造成人畜不安。祖先圩位於下南鄉波川村境內的卡林(地名)墳坡上,民間稱為「墓陵圩」。趕祖先圩要在清明這天天亮之前進行,擺賣的是蠟燭、香支、紙錢、豬肉等清明節的用品。攤主在攤邊備一盆清水,交易時,賣主把顧客付的硬幣投入盆里,如果硬幣浮在水面上,就認為是陰間用的錢幣,說明祖先已經來趕圩了,陽間生人就不能再做交易,立即收攤回家;硬幣沒有浮上來,生意仍得繼續,直到天快亮時才能收攤。人們趕完「祖先圩」后,再到各自祖先墳上掃墓插柳。

三、端午節

毛南族過端午節的規模不算大,內容卻富有趣。一是吃田螺。田螺是端午節必備的一道菜。節日前兩三天,就把揀回的田螺泡在清水裡吐出污泥,待端午時吃。二是男人上山采草藥,女人在家做糍粑。民間認為,端午採回草藥的藥效特別好,不管是人是畜,吃了都可以防病驅瘟。將該草藥放到鍋里煮,用藥水給小孩洗澡,可防各種皮膚病。婦女做的狗屁藤糍粑,吃起來有一股香味,又可預防病疫。三是吃雄黃。將雄黃磨成粉末,沖入酒中,每人喝一小杯,說是祛除病邪,也預防落水淹死。四是吃蛇餐。將扁頭風配上烏雞、黃豆和草藥,拿到屋外露天(以防屋頂火煙灰或蜈蚣掉進鍋里而中毒)用鼎鍋燉煮,說是吃了蛇餐就不患風濕和各種癬病。吃蛇餐現已消失。

四、分龍節

亦稱「廟節」,是毛南族特有的傳統節日。吳瑜編修的民國《思恩縣誌·社會篇》有記載:「毛難夏作廟,祈雨祈福,椎牛大享,親眷咸集,饋遺甚豐。」毛南山鄉的地形西南高東北低,以其間的鐵坳為界,鐵坳以上為「上團」,以下為「下團」。廟節亦分「上團廟」和「下團廟」。「下團廟」對「分龍日」,故又稱「分龍節」。每年從夏至之日起,按地支順序,數到第一個辰日(分龍日),這天就是「下團廟」。「上團廟」提前五天,即從辰日倒數至亥日便是。兩「團」過廟節的形式和內容都一樣。為什麼要分兩個日子過節呢?相傳,過去上團和下團有一對好朋友,誼深厚,但平時大家都忙於生計,抽不出時間互相走訪,只有廟節這天才有空閑到朋友家談心敘舊,和朋友家的老少見上面。如果兩家同在一天過節,那麼我去了你家,你就到不了我家,會顧此失彼。為了使朋友之間都能互相登門走訪一次,他們商議,決定上團這家提前五天過節。這個先例得到眾人的認同,年長日久就成為民族習俗了。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毛南族(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國毛南族(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36.第十二節節慶習俗(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