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第七節歷史遺迹(1)

23.第七節歷史遺迹(1)

一、學岩

在下南、中南兩村的交界處有個山坳,名叫鐵坳。離坳口左側約0。5千米遠的半山腰中,有一個古樹青藤遮掩的穿山岩洞,洞內寬敞明亮。古往今來,這一帶的文人墨客,常到洞里作詞賦詩於石壁上,這就是譽滿毛南山鄉的「學岩」。

清朝末年,有個土司生怕自己巧取豪奪的鬼主意被毛南百姓識破,便千方百計不讓毛南子弟讀書識字。但還是有人偷偷讀書,有的還考取了秀才,中南村下社屯譚秉鈞老先生就是其中的一個。譚秉鈞曾任思恩縣參議員,因對當時的官場不滿,後退職回家開館教書。土司知道后,用金錢買通縣太爺,找借口不準這位秀才再教書。毛南百姓識破土司的詭計,讓秀才躲在這隱蔽的岩洞里教書,這個岩洞由此得名「學岩」。岩洞學堂辦起來了,執教的譚老先生在洞口的石頭上寫了一副對聯:「四鄉父老興辦學岩培魁秀;八疆子弟苦讀詩書樹芳名。」(「八疆」泛指毛南族子弟)土司又知道了,找借口捉拿這位教書的秀才,三更半夜帶一幫打手偷偷衝進學岩,岩洞里曲曲彎彎,大洞套小洞,洞中還有洞,怎麼也找不到秀才,只好掃興而歸。學岩被打散了,但這段歷史卻成為佳話傳遍毛南山鄉,引得後人常常去觀賞這不平凡的學堂。這位秀才直到七旬臨終時還囑咐兒孫們要好好讀書。

二、古道石城牆

毛南族聚居的「三南」地區方圓數十里境內,石山高聳,重巒疊嶂,遍布全境。石山之間形成大小不等的弄場。千百年來,毛南族先民或單家獨戶、或五六戶、或三五十戶散居於這些弄場里,他們抬頭就見山,舉步即爬坳。然而在這窮山僻壤里,毛南族先民卻創下了令人難以想象的奇迹——在大小弄場的山坳上修起一座座氣勢雄偉的石城牆。僅上南、山峒、民權3個行政村的轄區內,就有六七十座石城牆。上南村公所所在地的這塊「平地」,長寬不過兩三里,周邊的山坳上就築有十幾座石城牆。從上南的八圩到金城區的加必屯,行程8。5千米的山路,就築有11座石城牆。還有下南鄉的景陽、希遠、古周、才門、下塘、玉環等大石山區的行政村,石城牆也不下七八十座,再加上堂八、中南、下南、儀鳳等半石山區以及山上各個大岩洞口的石城牆,總計整個毛南山鄉的石城牆,少說也有200多座。真是一里一弄場,一坳一道牆。它們在毛南山鄉縱橫交錯,形成一張無邊的「防盜網」。這些城牆,依據坳口的寬窄而定,長的四五百米,短的也有五六十米,如果把它們連接起來,長度可達數十里,足以東西橫貫毛南山鄉,這是一項非同尋常的壯舉,體現了毛南族博大的民族精神。其中建於清咸豐年間(1851~1861年)的玉環村內盧屯與下開屯交界的木槽坳城牆,就有500多米長,可謂毛南山鄉石城牆之冠。

據韋家祥先生考究,這些城牆絕大多數為清末民初所建。這一時期,廣西政局混亂,地方匪賊猖獗,他們打家劫舍,搶掠財物,綁架勒索……特別是「民十政變」以後,陸榮庭舊部在全省各地打著「自治軍」的旗號,擁兵割據。地方豪強分子也乘機招兵買馬,嘯聚一方。這時期,僅思恩境內大大小小的匪亂就有「羅茂松亂」「何老么亂」「何老八亂」「覃老番亂」「韋偉城亂」等,導致地方經濟蕭條,民不聊生,毛南山鄉人民常常處於一日數驚之中。為防地方動亂和匪盜劫掠,民間就有集資修築城牆之舉。如建於民國11年(1922年)的上南村鳳凰坳城牆,就是為抵禦「羅茂松亂」而修築的,其碑文記載如下:

戊年夏初賊由虎龍甲(今水源三才村)殘至此地名鳳凰峒更進前途賴團兵御之而退又追之生擒內寇一名以歸眾棄之僉曰此路不可無城凡事眾擎易舉乃會同決算公推韋某掌簿聘請潘某督石工長九十餘丈費二百緡至冬城城碑文以屬愧信仁字不才獻醜曰

壬戌之年天未厭亂賊至此山民憂患團兵退賊人力回天內寇被拘下民無冤眾口一詞是圖是究地利可因築城可守一日賊來眾志成城一時賊去同我太平寧以人和民權必大捐金若干序次如下……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毛南族(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國毛南族(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23.第七節歷史遺迹(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