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第六節風物特產(6)

21.第六節風物特產(6)

吳瑜編修的民國《思恩縣誌·經濟篇》載毛南地方養牛「有一特殊形,彼全不放外出,除取草供其吃外,又用飼豬之食料飼之。***每飼一隻重百斤或百餘斤,肥胖似豬,即宰殺削賣,以博厚利」。毛南菜牛不像外地的牛那樣放牧,是關在欄里槽養長大的,且「又用飼豬之食料飼之」。其實,毛南人飼養菜牛,用糧很少,主要是喂草料。常用的草料有竹葉草、莎樹葉、濃索苗(毛南語,一種山花草)和芒巴苗等。其中竹葉草和莎樹葉是不可缺少的草料。這兩種草料,一般土坡少生,只有毛南大石山區的石縫深溝里盛產,這是毛南族人民得天獨厚的福分。毛南菜牛對草料較講究,向來不喜愛干老的草料,喜歡鮮嫩的青草,尤其喜愛吃「露水草」。所以養菜牛的農家,每天總是在日出之前,把那些葉子上還沾滿晶瑩露珠的嫩草嫩苗割回來,精心款待菜牛。菜牛到宰殺上市前的兩三個月,就要用「飼豬之食料飼之」。這段時期,把採回來的莎樹葉、野麻葉、濃索苗等不帶酸性、毒性的葉片,切細剁碎,煮成半生熟,保持葉綠素,再拌上米糠、玉米粉和少量食鹽,趁熱餵食。有的為了突擊攻膘育肥,還特加一些精料,如將帶穗的小米、糝米泡水芽變甜后給牛吃,或將黃豆泡水磨成豆漿拌潲喂吃。冷天,用草簾封住欄門口,避免菜牛受凍;熱天,用黃荊苗在欄門口薰煙驅蚊,以免菜牛被蚊叮。這段時間,除白天餵飽外,半夜還要給牛加「夜餐」,主要是加喂草料。總之,要保證水足、草夠、潲飽,使牛盡量膘滿骨架。為防止菜牛生病,養牛的農戶除平時上山采草藥備用外,後園還有一片小葯圃,以便給牛治病,如消化不良,就用適量的山姜、高良姜、蘭東姜、山蘿蔔等一至數味,切細拌潲喂吃,或煎成藥水灌之。由於槽養條件的改善和飼餵技術的提高,現在毛南菜牛已不是「百斤或百餘斤」那樣小氣,兩三百斤的已不足為鮮。一般而,槽養期為一年半到兩年,以一年肉質為最佳,以體重200~250公斤的菜牛肉為最佳。

毛南族飼養菜牛始於何時沒有歷史記載,但卻有一個美麗的傳說,說仙人三界是毛南山鄉飼養菜牛的創始者。他放牛有「圈地成欄」的妙術,每天把牛群趕到垌場里,用趕鞭在地上畫個大圓圈,就上山砍柴去了。等他擔柴回來,牛還是在劃定的草場里吃草,一頭也沒有跑出界外。一天,他把牛群趕到百草垌圈定草場,扛著板斧又上山去了。在山上,他見8個奇人在通天洞里下棋,他坐在橫放的板斧上看熱鬧,並看得入了迷。直到日落西山,8個奇人才放下棋子,破開蟠桃做晚餐。往時每破一個都成8片,這次連續破了8個,老是「破八成九」。眾人覺得奇怪,抬眼看見三界坐在一旁,認為他有仙緣,就把多出的那一份遞給他吃,封他為九仙。原來這幾個奇人就是八仙,他們邀三界同路走回仙山。走到金剛山,山上林木蒼翠,山間溪水淙淙,景色十分美麗。三界不覺讚歎:「清清的水啊,好洗牛肚打邊爐!」眾仙聽了,說他老是想著牛幫,凡念未消,難登仙界,就叫他返回凡間養牛。

仙人下棋只一天,凡間已過數十年。三界回到百草垌,看見大牛小牛擠滿弄場,頭頭長得滾瓜溜圓,心裡很高興。他仔細觀察,現牛吃了莎樹葉和竹葉草,才繁殖得這麼快,長得這樣肥大。後來,為使牛不受虎狼襲擊或跌下山崖,他又砌起石頭蓋好欄,把牛關在欄里槽養,天天採回莎樹葉,割回竹葉草,一把一把地丟在欄里給牛吃。這樣精心餵養七八個月,老的變嫩,瘦的變肥,毛色光亮,腿細腰圓,肉質也比放養的更加鮮嫩。三界仙槽養牛的方法,很快傳遍毛南山鄉,一代一代傳下來直到今天。

毛南菜牛肉與外地的牛肉大不相同。一般的牛肉只有瘦肉,質粗、性老,呈暗紅色,含水分多,煮熟后還有一股草腥味。毛南菜牛肉是粉紅色的,一層瘦肉夾著一層肥肉,就像五花豬肉一樣,清甜不膩。不但主體肉這樣,腸、肚、筋也是脆嫩的,板筋也能煉出油。可以說,特級菜牛除了骨頭之外,一身都是脆嫩的。一般牛的腸肚只屬下品,無人問津,而毛南菜牛的五臟六腑卻都有一番滋味,在市場上比主體肉還暢銷。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毛南族(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國毛南族(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21.第六節風物特產(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