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第二節飲食習俗(2)

5.第二節飲食習俗(2)

毛南三酸。***最具獨特風味的要數「毛南三酸」,它們是「羅番」「腩醒」「瓮煨」(均毛南語)。「羅番」是一種酸螺絲湯,其製法既簡單又講究。它的主料是毛南山溪里特產的一種釘螺(田螺次之)。先把第一道洗米水盛於陶壇中,然後把洗凈的釘螺用豬油干炒,熟透香后,趁熱倒入壇中,同時把烤香滴油的豬筒骨放進去,再加一些生糯米粒,最後加蓋密封。一般3個月後即可揭蓋食用。食用時要注意,舀湯水時要在壇里攪拌一下,取湯不撈渣,取后及時蓋好壇口,湯水少了要補進洗米水,釘螺、糯米粒化盡了要添補。「羅番」調以蔥花、番茄、青椒和油、鹽等作料煮開,用以送飯,可增進食慾,飯量大增,又無腹脹之感。「羅番」除增強消化力外,在大暑熱天還有解熱去痧的作用,所以毛南人常用它做清涼飲料,以防中暑。「腩醒」是一種用豬肉或牛肉腌制而成的別有風味的酸肉。先把肉切成薄片,加入適量食鹽,均勻攪拌,盛於盆里2~3天,再拌入蒸熟的糯米飯,晾涼後放入壇里壓緊密封,1個月後便可食用。食用時將「腩醒」盛於碗里蒸熟。如此烹飪出的「腩醒」,不僅香味撲鼻,讓人垂涎,而且肉質細嫩,酸甜適口。有這樣一民謠:「一餐吃『腩醒』,三天嘴還香;一家吃『腩醒』,九家軟肚腸。」可見其味非同一般。舊時,毛南人以家裡有沒有常備的「腩醒」作為衡量經濟生活是否富裕的標誌,待客有沒有「腩醒」被視為待客是否熱至誠。「瓮煨」是一種特殊的鹽水壇,其原料主要是鹽水、藠頭、生薑和青椒。鹽水可防止食物變腐臭。藠頭相當於酵菌,使食物變酸。生薑使食物香。青椒是配角,起調味的作用。製法是先將生鹽用水煮開溶化,鹽度稍濃,冷卻後過濾去雜倒入壇中。然後將藠頭洗凈,泡水兩三天,晾乾后投入鹽水壇里,再加入生薑和青椒(最好是指天椒,忌用菜椒),后把壇口封緊,密封1個月即成「瓮煨」。一壇「瓮煨」可腌制多種菜味,如蘿蔔、豆角、黃瓜、刀豆等,但最美的是腌豬耳朵、豬頭皮、豬腳和豬尾巴(忌腌牛肉)。先將它們煮熟,冷卻後放入壇里,24小時后即變酸、脆化和香,保留十天半月也不臭。因此,人們把「瓮煨」譽為「節能電冰箱」。「瓮煨」腌制的肉類,毛南人叫「腩清」,也是待客宴席上的佳肴之一。

此外,在節日、喜慶中另有一些特殊美味,如春節要做豆腐圓,清明、分龍節要蒸五色糯米飯和蒸粉肉,結婚送禮要有「咬肉」和「博鬧」,平時殺豬做豬血腸,等等。

豆腐圓。先將五花肉剁細,加入剁碎的嫩蒜苗桿、花生仁、去掉爪須的蝦米,再拌入適量的沙姜、胡椒粉和食鹽,盛於盆里拌勻,反覆揉搓,然後捏成肉丸子備用。再將壓乾的豆腐捏爛,放在手心裡打成片,把肉丸子放進合掌包好,再放進碗里反覆滾動,形成銅鈴大的圓丸子,再用油煎或炸,表皮呈金黃色即可,吃時可蒸可煮。春節吃豆腐圓,寓意合家團圓和睦;喜慶宴席上有豆腐圓,表示對客人深意濃,厚待以禮。

博鬧。毛南人結婚時,迎親禮擔中有一種禮品,毛南語叫「博鬧」,是一種特殊的肉筒子。它以豬網油為皮,把網油攤開於簸箕里,再將煮熟的豬肚、肝、脾和心切成細絲,均勻的撒於網油上,然後將網油席捲成肉筒子,形如蛋卷,再用燙軟的黃花菜葉子紮成節。吃時先蒸熟然後橫切成片(亦似切蛋卷)盛於盤中,蘸以配有作料的鹽水。此菜軟滑甜嫩,五味俱全,堪稱佳肴。

咬肉。將肥豬肉煮熟,切成三角形,染上紅色,每塊1~2兩。

雙皮。將連皮的嫩菜牛肉,燉后切成塊,形如扣肉,吃時蘸酸鹽水。「雙皮」和「咬肉」都是婚禮中的禮品。

簸箕攤。毛南山鄉的各個圩場擺賣的熟食品琳琅滿目,最熱鬧的要數「簸箕攤」。攤主於圩日早上,用一隻竹籃裝好煮熟的全狗,一頭裝著椿芽葉、檸檬、馬蹄香等各種香菜以及刀、砧板、酒壺、碗、杯和簸箕,顫悠悠地挑到圩場,選好攤位擺開簸箕。油黃亮的狗肉和各種香料出誘人的香味,很快便有顧客蜂擁而至。三五人圍著簸箕,點上幾樣菜,打上一壺酒,天南地北、海闊天空地聊了起來,談笑風生,酒杯碰得叮噹響。在這些人中,有的是年過半百、兒孫繞膝的老者,他們趕圩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不為做買賣,而是藉此機會邀約故朋知己,到簸箕攤上喝幾杯酒,緬懷昔日的美好時光,頤養天年;有的是洽談生意,雙方到這裡高興地干幾杯,共祝事業順利,馬到成功。「簸箕攤」成了人們談古論今、緬懷往事、交換信息、溝通感的歡樂長廊。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毛南族(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國毛南族(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5.第二節飲食習俗(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