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第二節飲食習俗(1)

4.第二節飲食習俗(1)

立於清乾隆戊申年(1788年)的譚家世譜碑有「百味用酸」的記載。它反映了毛南族飲食習慣的一個側面。其實,毛南族的飲食同所有人類的飲食歷程一樣,都經歷了生食—熟食—烹飪三個階段。直到現代,一些生食品仍受小部分人的青睞,如將隨刀洴流的菜牛血浸酒即喝,將白切鴨肉蘸酸醋調製的生鴨血漿而吃等。到20世紀中後葉,烹飪技術有了長足展,風味小吃名目頗多,也頗負盛名,包括日常食品、節日食品、喜慶食品、饋贈食品以及宗教活動特製食品五大類。進餐的習慣有兩種:農閑時一日二餐。農忙時一日三餐,早餐稍隨便,多吃粥;中午或粥或乾飯,各戶量力及喜愛而行;晚餐較講究,尤其是生活寬裕的農家,或鄰里、親朋來幫工換工時,多有酒肉酬勞。有客時,主家以佳肴款待,不肯示貧,不讓客人受委屈。成年男人普遍嗜酒,飲茶次之。酒類有大米酒、高粱酒、玉米酒、小米酒、紅薯酒、南瓜酒、金櫻子酒、萬字果酒、芭蕉芋酒等。在日常生活中,大石山區和半石山區有所區別,大石山區以玉米為主食,輔以紅薯、芋頭和南瓜。毛南族的特殊食品有如下幾種:

黃花飯。陽春三月,毛南山鄉到處盛開這種黃花。它白中帶黃,香氣襲人,婦女、兒童常常採回來晾乾備用。用時將黃花束放入清水中煮沸,呈黃色時去渣,倒白米入其中浸染,再蒸(煮)成黃色芳香的米飯。清明、分龍節蒸糯飯都少不了它,平時煮黃花飯,香氣誘人,小孩最喜愛。

雜燴飯,人們戲稱「毛南飯」。用清水浸泡竹筍,再用冷水煮熟,加入玉米粉、豆角、南瓜絲、生薑絲混合熬煮,再加入南瓜苗、南瓜花及適量的辣椒、油、鹽即成,其味鮮美,營養豐富。

甜紅薯。收紅薯時,選出大個又無蟲蛀、無損傷的薯塊,攤在陽台上,白天讓太陽暴晒,晚上讓露水沐浴(忌淋雨),20~30天後收回,放在火灶邊的地窖里儲藏,使之有20天以上的糖化過程。吃時將薯塊洗凈,或蒸或煮,煮透后,其皮薄如蟬翼,溢出一層膠汁,除皮后,薯肉如同水晶包的心,呈半透明狀,味道清香鮮甜,常吃不膩。

米蜂仔,又叫「米蝌蚪」。製作「米蜂仔」可用大米或玉米頭。若用玉米頭,須用清水浸泡4~5天,用大米只泡半天至一天即可。浸泡後用石磨磨成米漿,入鍋用文火煨煮,不時用鍋鏟翻攪,防止米漿沉底燒焦。待米漿由稀變稠,成為米糊時,把過濾好的適量生石灰水倒入鍋里,均勻攪拌。米糊由白色變成淡鹼色,散出咸香味時,即把鍋端下來,趁熱將米糊舀入竹篩中。竹篩下放一盆清水,讓米糊通過篩孔掉進清水盆里,凝結成兩頭尖,中間大的顆粒,形似蜂蛹,亦像蝌蚪,因而得名。吃時調以青椒、番茄、蔥花、醬等,涼拌冷吃。其味清涼嫩滑可口,既能充饑,又可消暑解渴,是盛夏小吃之一。

米團團,毛南語稱「巫磨」。用炒熟的嫩糯玉米粒及適量食鹽、香料等舂碎,揉成團團。吃起來既香甜,又經得餓。

馬打滾。用糯米磨成漿,擠干水,搓成拇指大小的米團放入沸水中,浮出水面時,撈放在盛有炒熟的黃豆粉與砂糖粉混合的托盤中,反覆滾動,使之均勻的沾上豆粉、糖粉即可進食。

飴糖,又叫麥芽糖。如釀酒一樣,將糯米蒸熟,加入適量甜酒餅,糖化后擠出糖水,放入鍋里用文火熬煮。水分蒸后,其濃漿如蜂蜜呈淺黃色,用筷條撈起,可以拉出一尺多長的線條,即將鍋端下,倒入鋪有一層薄薄熟糯米粉的簸箕里。冷卻后,像北方做拉麵一樣,將其濃漿來回拉扯,顏色漸漸由黃變白,漸漸堅韌,即成飴糖。可生吃,亦可蒸軟后吃,適合老年人及小孩食用,營養價值高。

魔芋糕。將魔芋薯塊洗凈,磨成濃漿,用瓢舀入鍋里。加入適量米草鹼或濃度適當的生石灰水,熬煮2~3小時,使之熟透,凝結成米糕狀,再放進清水中浸泡,除去鹼味。吃時切成薄片,用油炒,配以青椒、番茄、生薑絲等作料,即成一道好菜。其味如同菜牛肉,故又稱「山牛肉」。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毛南族(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國毛南族(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4.第二節飲食習俗(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