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節生產習俗(2)

2.第一節生產習俗(2)

毛南族種植的糧食作物。水稻作物有黏稻、粳稻和糯稻。旱地作物有玉米、小米、高粱、蕎麥、紅薯、小麥、黃豆、飯豆、貓豆、糝子、芋頭等。經濟作物有油菜、棉花、黃麻、芝麻、火麻、甘蔗、煙草等。菜類有蘿蔔、芥菜、番茄、辣椒、大蒜、蔥花、生薑、南瓜、黃瓜、苦瓜等。果類有柑、橙、柚、梨、李、桃、枇杷、芭蕉、石榴、皺皮柑、黃皮果、柿、葡萄、佛手瓜、香瓜、檸檬、楊梅、萬歲果等。

毛南山鄉屬亞熱帶氣候,年平均溫度為20c左右,少見霜雪,植物生長季節較長,但必須掌握各種農作物的種植季節,才能讓農作物長勢良好。毛南族先民已總結出種植的經驗:「四月立夏播谷種,芒種要插秧;驚蟄前後種玉米,立夏點黃豆,芒種撒糝子,小滿不種棉;小米五月天,種芋清明前;紅薯、花生、甘蔗清明后,貓豆穀雨天,黃豆離立秋四十天;七月立秋播菜秧;九月重陽前栽老蒜;十月茼蒿、菠菜、豌豆、小麥霜降立冬間;玉米小暑得吃,大暑得收。」這歌謠基本概括了毛南山鄉各農作物的種植季節。

那裡,大石山區種的小米基本維持原始狀態。每到冬天,他們把山地的草木砍倒,待晒乾后,到播種時再放火燒山,趁火灰仍留一定溫度時撒下種子,使小米粒的硬殼爆裂,出噼啪的響聲,這樣才易芽紮根,不翻地、不施肥,任由它生長,只等收割,是不折不扣的「刀耕火種」。

舊時,水稻地區視一種叫「務銀黏」的黏稻為優質品種,它產量高,適應性和抗病力強,顆粒大,米質又好,毛南農家很喜歡它。「務銀黏」在毛南山鄉一直延續到20世紀80年代,後來才漸漸被雜優品種所代替。

古時,毛南族耕作用的農具種類繁多,但多數是小農具,很少用大件的農機具。如腳踏犁,在外地很少見,但在毛南山鄉卻很普遍,幾乎每個勞動力都有一架,直到現在還沒有被淘汰。這裡的土地面積小、石頭多,用腳踏犁較為方便。它用彎曲的金剛木製成,毛南語叫「犁」。在一根三四尺長、二至四寸粗的彎曲木柄的下端,裝上一個四五寸寬的鐵制鍬口,左側插一節三四寸長的木梢,上端是一根約一尺二寸長的橫杠。使用時,兩手扶橫杠,用腳踏木梢,入土可達四五寸深,是一種腳踏手翻結構的小巧農具。多數農家能自己製作,本地鐵匠也能打制鍬口,不用去外地購買。

牛拉鏵犁也普遍使用,形狀和結構與壯族、漢族地區相同。20世紀60年代以前,犁頭還不能自己鑄造,需從外地購買。20世紀60年代以後,下南鄉成立了農械廠,可以鑄造這種犁頭,農家就方便多了。這裡使用的牛耙是鐵、木結構,鐵齒木架。小的用耙齒7根,叫「耙七」,是小牛用的。大的用耙齒9根,叫「耙九」。還有一種手耙,耙齒3~4根,是挖牛、豬欄糞用的。另一種小手耙專為耕田用,毛南語叫「筷」。

三角鉤鋤是毛南族特有的生產工具,毛南語叫「拱」。它小巧輕便,適合在雞窩地里中耕鋤草,又用於點種黃豆。種黃豆還有一種木製的「點穴錘」,用8寸到1尺長的金剛木削成圓桿,形如擀麵杖,中間插一木柄,手握木柄在泥土裡一錘,就成一個如雞蛋形的**,即可放下黃豆,蓋上草木灰。這種「點穴錘」一錘一穴,工效很高,是種黃豆的最佳農具。此外還有禾剪、割煙刀等。

毛南族用的柴刀與外地不同,它適應大石山區的特徵。一頭套著木柄,另一頭彎曲且長,既能砍柴也能割草,上山路滑還可鉤住樹榦當拐棍,又可避免刀口與石頭相撞而損壞。外地柴刀前面沒有彎曲的鉤,拿到毛南鄉圩場擺賣無人問津,而當地毛南鐵匠打制的柴刀卻很暢銷。近年來,毛南山鄉水稻地區的農家普遍使用「小金牛」,牛拉鏵犁基本絕跡,腳踏犁也只在旱地使用。煮飯用電或煤氣,於是,柴刀、鐮刀也不像從前那樣暢銷了。

換工互助。在毛南山鄉,每逢乾重活或農忙季節,如建房舂牆、運肥下田、收割穀子等,都有換工互助的習慣。開春伊始,第一件農活就是挖牛欄糞,要在雨水之前挖出來堆好漚熟。一整欄的牛糞,光靠自家的勞力,一天之內難以清理完畢,於是三五家自由互助合作,一天輪流一家。雨水將臨,運肥下田工作量最大,如果一家獨自搬運,十天半月也搬不完,得近20家聯合起來,一天突擊運完一家的牛欄糞。換工多是男工換男工,女工換女工,這倒不是嫌勞力強弱不均怕吃虧,而是男女工種有所區別。在一般況下,男的不做女工活,女的不做男工活。挖牛欄糞、運肥下田、舂牆砌石等重活,多是男人的事,輪到哪一家,這家的婦女和老人,只管在家煮飯弄菜看小孩。婦女換工,主要是扯秧、種玉米、種棉花以及田地里的中耕和割穀子等。旱作地區的玉米下種和水稻地區的插秧,同運肥一樣重要,都要換工才能搶上季節。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毛南族(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國毛南族(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2.第一節生產習俗(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