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五節歷史沿革(1)

11.第五節歷史沿革(1)

毛南族雖然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但由於毛南族沒有本民族的文字與典籍,而且又受地理位置的局限,再加上是一個人口較少的民族,長期在大山之中自給自足,既與外界少有聯繫,更沒有生過對歷史有影響的大事件,因此,很少受到歷史學家的關注,甚至在唐朝以前,把毛南族說成是史學界的盲點也不為過。直到宋朝以後,與「毛南」有關的概念才逐步見諸文獻。不過,通過對南方社會展的研究,我們還是可以粗略地了解到這個大山民族從遠古走來的軌跡:柳江人—百越群族裡駱越中的一支—僚人中的一支—伶人中的苦蕒伶—撫水州蠻、鎮寧州蠻中的一支—茅灘蠻—毛難人—毛南族。

一、柳江人時代

「柳江人」是我國新人化石,於1958年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柳江縣通天岩洞穴中現,故名。地質年代屬更新世晚期。生物分類上歸於晚期智人。一般認為其生存年代在距今3萬~5萬年。所現的化石有一完整頭骨及部分體骨和肢骨。頭骨屬中頭型,面部和鼻部短而寬,門齒舌面呈鏟形,但眉嵴很明顯,額骨和頂骨較接近現代人的扁平,具有原始蒙古人種的特徵。面部短寬,眼眶低扁,具有舊石器時代晚期人類共同的特徵,鼻孔寬闊又是炎熱地帶人類的一種特徵。體骨和股骨顯示出柳江人的身材較矮小,與現代東南亞人比較接近,是中國以及整個東亞迄今所現的最早的晚期智人。黃現璠認為:「柳江人所在的區域,恰好是壯族先民的活動地域,也是今天壯族的聚居地區。基於此,壯族是這些古人類的後裔之一。」作為與壯族同時同地存在的毛南族,也應該是柳江人後裔。我們可以從柳江人使用的石器推斷出,毛南族在新舊石器時代的生產生活方式。

在「柳江人」遺址附近的柳州市白蓮洞等地還出土了舊石器時代晚期的石器,有打制的砍砸器、刮削器、石核、石片和各種動物化石、燒骨、燒石以及木炭的遺迹。廣西境內屬於新石器時代早期的文化遺址有桂林市甑皮岩洞穴遺址、南寧附近的河旁台地貝丘遺址等。出土石器有扁圓的石斧、石錛、石杵、石鑿、石錘、石網墜等。打制石器仍繼續使用,但進步到以磨製石器為主。這些遺址還出土骨針、骨魚鉤、手制繩紋夾砂粗陶器、少量划紋和印紋的泥質紅陶和灰陶器等。新石器中期的文化遺址有桂南、桂西南部分洞穴遺址,出土有肩石斧、有段石錛、輪制繩紋夾砂粗陶器(圓底釜和三足罐)等。從這些遠古文化遺址來看,廣西境內的新舊石器時代的原始古人類,用雙手製造工具,從事漁獵、採集而獲得生活資料;用火把食物燒熟(展到在陶器中煮熟)了食用;以骨針縫衣蔽體。有肩石斧、有段石錛、印紋陶器正是南方百越族先民的文化特徵。在廣西境內出現的大量的化石證明,新舊石器時代,廣西境內的原始人群活動是很活躍的。毛南族先民當然都參與了這些活動,其生產生活方式也都差別不大。

二、先秦時代

告別了史前時期,毛南族先民和中國南方其他民族一樣,進入了「百越」時期。

「百越」亦稱「百粵」,是我國古代長江以南廣大地區族群的泛稱。主要包括「于越」(今浙江一帶)、「大越」(春秋時越國故地)、句吳(今蘇南一帶)、「揚越」(江漢之間)、「南越」(今廣東、廣西一帶)、「閩越」(今福建一帶)、「東甌」(今浙南甌江流域)、「西甌」(今廣西一帶)等。顏師古《漢書·南粵傳注》載:「西甌即駱越也。」由此可知,作為廣西境內的原住民族的毛南族與壯族、布依族、傣族、侗族、水族、仫佬族、黎族等一樣,都是駱越中的一支。這時,毛南族先民仍然像他們的祖先一樣,受限於自然環境,依舊自給自足地生活在「茅難山」中。雖然秦始皇和漢武帝兩代雄主曾於公元前214年和公元前111年先後兵嶺南,並於嶺南設置行政機構,把百越地區劃歸中國版圖,但由於諸多原因,秦、漢的大軍,仍然沒有進入毛南族地區。這使得毛南族歷史少了一次喋血之戰,但同時也使得毛南族人繼續在寂寞艱苦的原始社會前行,仍舊屬於「化外」之民。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毛南族(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國毛南族(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11.第五節歷史沿革(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