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第三節漢族在華中的遷徙和發展(3)

18.第三節漢族在華中的遷徙和發展(3)

魏晉南北朝時期華中漢族的大展還表現在它吸收和同化了大量的少數民族人口。這不僅意味著漢族人口的增多,還意味著漢族人口分布面的擴大,從早期的平原谷地擴展到了南方的部分山區。

這時期「出山」與漢族高度雜居並最終融入漢族的少數民族土著族群主要有:

山越,山越即山居的越人,又稱「山民」「宗民」「山夷」,或辱稱為「山賊」「山寇」等。他們主要是先秦時期廣泛分佈於南方地區的越人之後,但也包括了部分因種種原因逃往山區與越人共處雜居的漢人。

秦漢時期,當江南平原地區或交通要道沿線的越人因與漢族雜居而逐漸融入漢族之時,居住在山區的越人仍保持著自己的民族特色,繼續著傳統的生活道路。東漢後期以後,伴隨著中原漢人的大量南遷,南方的開逐漸深入,漢族不斷向原為越人居住的地區推進。這樣,原來「與世隔絕」的山居越人與漢族的接觸頻繁起來,「山越」活動的記載便頻頻見於史書,尤以三國時期為甚。

山越的活動廣泛見於東南各省,華中的江西和湖南也是山越重要的活動區域。

湖南的山越主要見於湘江幹流流域和湘南山區,即相當於東漢時的長沙郡、桂陽郡和零陵郡。這一帶地區先秦時期曾是揚越的重要活動地區,秦漢時期由於有屬盤瓠蠻種屬的長沙武陵蠻遷入,因此不能排除史書記為「山越」有屬盤瓠蠻的可能。三國時期長沙郡內之有山越,已見上一節中。零陵郡的山越也見於《三國志》中,該書卷六一《陸凱傳》載,五鳳二年(255年),陸凱曾「討山賊陳毖於零陵」。不過總的來說,三國時期湖南境內的山越勢力不大,而且隨著漢族人口的不斷遷入和歷代王朝統治的不斷加強,湖南山越逐漸融入漢族之中,殘餘部分可能與向東南方向遷徙的盤瓠蠻融合,展成南朝時期湘南山區的莫徭。

江西的山越勢力頗大,分佈的地域也很廣。僅據《三國志·吳書》的有關記載,山越的活動就達於今贛西北的永修、奉新,贛南和贛東南的吉水、樂安,以及贛東北的鄱陽等縣市境內。不過江西境內所謂的「山越」,有的本已成為編戶齊民,如《三國志·吳書·賀齊傳》載:建安十八年(213年),「豫章東部民彭材、李玉、王海等起為賊亂,眾萬餘人」;建安二十一年(216年),「鄱陽民尤突受曹公印綬,化民為賊」。這些所謂的「賊」,有的研究者也把它視為山越。按《三國志》的行文風格,這一類的「賊」至少是土著,有別於北來漢族。而江西土著族群主要是越人之後,因此把他們也視為山越,似無不可,而且它是否還意味著到三國時期那些已成「編戶齊民」的越人土著之後尚未完全漢化呢?

孫吳政權曾多次對江西地區的山越用兵,並迫使部分山越出居平地。如《三國志·吳書·周魴傳》載,周魴在誘殺了一支山越的領董嗣後,「嗣弟怖懼,詣武昌降於陸遜,乞出平地,自改為善」。對於仍居住在山區的越人,孫吳政權也將他們處於嚴密的統治之下。前述孫吳時期今江西境內新增了大量的郡縣,由東漢時期的1郡13縣增至5郡1都尉57縣,江西行政區劃的大量增加與漢族的遷入有關,更應與山越的漢化有關。

應該說,江西地區山越絕大部分本來已有相當的漢化基礎,前述「化民為賊」者也被視為山越可證,而隨著封建王朝政府統治的深入,加上不斷有漢族遷入雜居,江西地區的山越加快了漢化的進程。東晉以後,江西地區已幾乎不見山越活動的記載。殘存的極少部分山越之後可能後來同化於畲族之中。由於畲族從古至今在江西都只有零星分佈,因此,隨著江西人口最多分佈最廣的越人土著最終融於漢族,我們可以說這時漢族已遍布江西各地了。

柤中蠻和雍州蠻,魏晉南北朝時期,在今湖北省的南漳、宜城一帶興起了一支蠻夷,稱「柤中蠻」或「柤中夷」,他們很可能就是東漢時期活動於這一帶的「中廬駱越」的後裔。《三國志·吳書·朱然傳》注引《襄陽記》說:「柤中在上黃界,去襄陽一百五十里。魏時夷王梅敷兄弟三人,部曲萬餘家屯此,分佈在中廬、宜城西山,鄢、沔二谷中。土地平敞,宜桑麻,有水陸良田,沔南之膏腴沃壤,謂之柤中。」梅姓是越人大姓,因此柤中蠻很可能是中廬駱越之後。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漢族通史 第2卷(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國漢族通史 第2卷(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18.第三節漢族在華中的遷徙和發展(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