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第三節漢族在華中的遷徙和發展(2)

17.第三節漢族在華中的遷徙和發展(2)

永嘉五年(311年)匈奴人劉曜攻破洛陽,開始了中原漢族大量南遷的浪潮。這場大規模的人口遷移運動,依葛劍雄先生的觀點,可劃分為5個主要階段:

第一階段,永嘉亂后(307~324年)

第二階段,東晉太寧三年至永和五年(325~349年)

第三階段,東晉永和六年至咸安二年(350~372年)

第四階段,東晉寧康元年至南朝宋永初二年(373~421年)

第五階段,宋永初三年至泰始五年(422~469年)

華中是接受北方移民較多的地區之一,而移民又主要集中在湖北的江漢地區,江西的北部沿江地區,以及湖南的北部。移民的遷出地,以河南、山西、陝西居多,部分來自皖北、河北、甘肅等省。

東晉南朝歷代政府曾設置了大量的僑州郡縣,以安置北方流民。儘管北方移民並非全部都定居於僑州郡縣內,但僑州郡縣的設置大體上還是能夠反映北方移民的大致分佈況見表1。

從上表可見,本區接受的移民以湖北為多,尤其集中於漢水流域,而江西、湖南兩省由於距中原已遠,移民到達的較少,所以僅在北部一小部分設置了幾個僑郡縣。

到達本區的移民大約有多少?據譚其驤先生統計,自永嘉之亂后至劉宋止,南渡人口(移民及其後代)約有90萬,其中居住於今湖北境的約6萬,湖南、江西各1萬餘人1,總計本區約有9萬人。但考慮到當時南遷的以及南方土著豪強地主均極力吸收北方移民作為部曲、佃客,並加以隱匿的事實,以及僑州郡縣之外亦有部分移民定居的況,華中這時期接納的北方移民應更多。葛劍雄先生補充說,「大明八年(464年)移民及其後裔占遷入地人口比例應高於六分之一,他們的總數可能在200萬左右」2。而這還沒有包括僑置在郡縣之外的移民人口,因此,大明時移民及其後裔的數目還應更多,「200萬無論如何只是一個下限」3。如仍按先前的比率九分之一計,這200萬北方移民及其後裔中,華中應有22萬以上。

中原移民的大量遷入對華中漢族展的影響是十分巨大和深遠的。先,來自中原的漢族移民對華中漢族原有的語和文化心理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西晉以前,今華中絕大部分屬古楚方區,贛東北屬吳方區,僅北部鄰近中原的邊緣地區屬中原官話系統4。永嘉之亂以後,由於大量中原移民遷入江漢地區、洞庭湖平原和贛北,使本區原有方格局被打破,現代漢語方地理的基本格局初具雛形。贛客方的先聲像一個巨大的楔子打進江西地區,把吳語和湘語(古楚語)的聯繫切斷;而在兩湖,從江漢平原到洞庭湖北部則出現了西南官話的最初雛形。1也就是說,江西贛方族群開始奠定了其展基礎,江漢平原和湘北一帶的早期漢族也在與中原移民的大範圍混雜交匯中生了脫胎換骨般的變化。據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記載,原來盛行於北方的寒食節,這時期也已經在荊楚民間盛行起來。這昭示著荊楚地區早期漢族在文化心理上正與中原漢族進一步認同起來。這是南方人學習和接受中原語文化的必然結果。我們甚至可以說,前述將之划入漢族的那些南方土著族群,他們的漢化過程這時期才有了實質性的進展。

其次,魏晉南北朝時期華中原居山區或邊遠地區的少數民族土著族群大批出山,活躍於江漢平原、洞庭湖平原等地,而這些地區又正是北方移民遷入較多的地區,加上戰亂時期移民流動性較強,他們與出山的少數民族土著族群錯居的機會更大,這無疑對出山的少數民族土著族群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加速他們的漢化進程。另外,一些中原移民還可能為了避亂而深入山區與少數民族土著族群雜居,雖然他們因人數較少而可能無力同化當地少數民族,但在傳播漢文化,加強漢族與少數民族的感和文化交流方面,無疑具有深遠的意義。

(二)少數民族族群的「出山」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漢族通史 第2卷(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國漢族通史 第2卷(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17.第三節漢族在華中的遷徙和發展(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