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第二篇從盧梭到現代(6)

41.第二篇從盧梭到現代(6)

洛克的自相矛盾只存在於理論上,但是,這並不影響他提出「人有三類關於實在的存在的知識」這一主張。朝著結束自相矛盾邁出重要一步的人是貝克萊。在貝克萊看來,外部世界都已經廢除了,存在的只有心和心的表象。但是,儘管比洛克多邁了一步,他還是不能理解由洛克傳下來的認識論原理的全部後果。如果他能前後完全一致,也許他會否定關於神的所有知識,也會否定來自心外的所有心的知識。與洛克和貝克萊相比,休謨的進步是達到了前後的完全一致。這表明,如果經驗主義能達到邏輯的終點,那麼此時產生的結果就很少有人能理解和承認了。不僅如此,此時的經驗主義還可以在科學領域徹底根除理智相信和盲目輕信的區別。

在洛克、貝克萊和休謨等人對理性漸漸產生了厭倦心理的時候,盧梭登場亮相了。盧梭的出現不僅復甦了熱忱,而且還承認了理性的破產,感可以對理智猶豫不決的問題進行決斷了。因此,從1750年到1794年,感的論越來越響亮,至少在法國,兇猛的感在「熱月政變」時暫時終止了。在德國,康德、費希特和黑格爾展了想要在十八世紀末的破壞性學說中保衛知識和美德的一種新哲學。在康德和費希特的努力下,開始於笛卡爾的主觀主義傾向展到了一個新的極端。這樣看來的話,最初德國並沒有對休謨的反作用。

作為德國唯心論奠基者的康德,雖然寫了關於政治問題的若干有趣文章,但他在政治上並不重要。相反,費希特和黑格爾都提出了一些政治學說,這些學說對歷史進程曾有過深刻影響,而且現在還是有深刻影響的。

康德、費希特和黑格爾的身份是對著學術界的聽眾授課的大學教授,不是對業餘愛好者演講的「有閑者」。他們起的作用雖然一部分是革命的,但他們的顛覆性卻不是故意的,至少費希特和黑格爾明確體現出了盡心維護國家的決心。

第二節康德哲學的大意

近代哲學家中最偉大的人物是伊曼努爾·康德(1724—1804年)。康德整個一生都住在東普魯士都柯尼斯堡。他的一生先後經歷了七年戰爭、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當政的初期,然而雖然社會大環境是動亂的,但他個人的生活環境卻是平穩無事的學院式環境。最初,他接受的是萊布尼茨的哲學,由伍爾夫派傳授。然而對他產生深刻影響的卻不是萊布尼茨,而是盧梭和休謨。在接受了盧梭和休謨的影響之後,他就放棄了萊布尼茨哲學。康德評價休謨和盧梭時說,休謨是個對手,必須予以駁斥;而盧梭給了他很深的影響。雖然康德接受的是虔誠的宗教教養,但在恐怖時代之前,他一直同法國大革命,因為不論是政治上還是神學上,他都是絕對的自由主義者,而且還是民主主義者。

康德早期的著作很少涉及到哲學,主要以涉及科學的居多。里斯本生地震之後,他又參與到了地震理論的探討中。此外,他還寫過一篇關於風的文章,還有一篇關於氣候的短文。在這些科學著作中,最重要的是1755年出版的《自然通史和天體論》。在拉普拉斯星雲假說之前,這本書就開始提倡星雲假說,論述了一個可能的太陽系起源,只是沒有像拉普拉斯那樣,提出支持星雲假說的正式理由。《自然通史和天體論》的若干部分帶有明顯的密爾頓式的嚴肅。

《純粹理性批判》是康德最重要的著作。《純粹理性批判》的目的是想證明,我們掌握的知識雖然不能超越經驗,但與經驗一樣,有一部分知識也是先天的,並非由經驗按歸納方式推斷而來。按照康德的觀點,先天的這一部分知識不僅包含邏輯,還包含了許多不能算是邏輯的內容。

休謨推斷說,因果定律不是分析的,因此無法確信它的真實性。康德認可關於因果定律是綜合的意見,但是主張先天能認識到因果定律。他認為,數學和幾何學是綜合的,但同樣是先天的。由此,在敘述他的問題時,康德說出了「怎麼可能有先天的綜合判斷」這樣優美的語句。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西方哲學史(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西方哲學史(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41.第二篇從盧梭到現代(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