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第一篇從文藝復興到休謨(34)

34.第一篇從文藝復興到休謨(34)

我還不打算討論歸納這個很有困難的大題目,我更願這樣說:即使我們認可了休謨的前半部分學說,要想否定歸納,還得讓關於未來的一切推斷都變得合理——我並不是說,也許我們的推斷是錯誤的,無論如何,我們必須承認這個錯誤。***

主張因果是一種特殊關係的人,都是和休謨意見不和的人。他們認為,既然存在這種關係,就一定還存在先後順序;但相反就不能成立了,即:有了先後順序未必能有這種關係。笛卡爾派的時鐘說認為,儘管兩個完全準確的時鐘可以始終先後報時,但誰也不是誰報時的原因。一般而,認可這種意見的人還會有如下的主張:在大多數況下,雖然我們必須根據事件的經常連結推斷因果關係,但在極少數況下,我們也能感知因果關係。

在我看來,從物理學的因果定律的性質,休謨或許可以得到最有力的論據。據說,在科學中,除了不得當做初期階段的不成熟提法之外,再不會允許出現「因為甲所以乙」這種形式的簡單定律。在達的科學里,複雜的因果定律代替了這種簡單定律,而且,很明顯的是,這些因果定律都是由已經觀察到的自然趨勢作出的細密推論,因此沒有人認為它產生自知覺。

到此為止,我還沒有算上能更進一步驗證上述結論的現代量子論。從自然科學的角度看,「因為甲所以乙」這樣的說法是不會被認可的,休謨說得對。我們之所以打算認可它,可以從習慣定律和聯想定律的角度加以解釋。如果按嚴密的形式來講,這兩個定律本身就是對神經組織的生理、化學和物理原因的最細緻解釋。

休謨認為,做到把因果關聯的證據還原成對事件的屢次連接的經驗,還完全不夠。因此,他繼續主張說,並不能由這樣的經驗推出將來還有類似連結。舉一個並不陌生的例子,在我看見蘋果的第一眼,我就能憑藉過去的經驗推斷出它的味道不像烤肉而像蘋果。這個推斷沒有理性的理由。從邏輯上講,這個原理不是必然的,因為我們還能設想自然進程會有所變化。這樣一來,這條原理就應該和概率有關,但是只有先假設這個原理成立,才有所有關於概率的討論。這樣說來,這個原理本身是不能被關於概率的談論證明的,甚至關於概率的所有談論都不能讓它擁有正確的概率。

休謨在研究了我們通常認為的知識以後,得出的最後結果並不是我們希望他得到的那樣。「關於在精神學科中導入實驗推理方法的探究」是他的著作的副標題,由此副標題可以看出,他在最初進行工作時,抱有這樣一個信念:通過科學的方法可以得到全部真理,而且只能得到真理。然而,到了最後,他卻又堅信這樣一個信念:信念並非合理的東西,因為我們一無所知。在提出支持懷疑主義的所有依據以後,他停止了對它們的駁斥,反而幻想通過盲目輕信的天性接受這些依據。

其實,對於整個十八世紀的重理精神而,不論休謨哲學是對是錯都無所謂了,因為都代表著重理精神的破滅。這樣看來,休謨和洛克一樣,起初懷有明事理、重經驗、不輕信的精神,參與到追求由經驗和觀察得到的一切知識的潮流中。不過,和洛克相比,休謨有一個很明顯的優點,即智力比洛克高,因此分析問題很敏銳。不過,休謨也有顯著的缺點,他度量小,即使是無可厚非的矛盾,他也接受不了。這個缺點導致他得到了一個晦氣的結論:從經驗和觀察出,什麼都得不到。

儘管懷疑論是休謨的重要哲學主張,但他也並不總是以此為中心,比如在《人性論》的後半部分,他就把根本懷疑全都忘到了腦後。在這種時候,休謨寫出的內容就和當時所有開明的道德家沒什麼區別了。在自己的懷疑里,他用上了他推崇的「不關心、不留意」的原則。由於休謨不在實踐中堅持懷疑主義,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他抱有的是一種不真誠的懷疑主義。這種懷疑主義產生的一種後果會讓人覺得非常尷尬,即:讓證明一種方針優於其他方針的所有企圖統統落空。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西方哲學史(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西方哲學史(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34.第一篇從文藝復興到休謨(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