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第一篇從文藝復興到休謨(33)

33.第一篇從文藝復興到休謨(33)

至少就休謨而,心理學上的缺點比較嚴重。***在休謨的整套理論里,觀念被視為印象的仿本,這種見解的弊病是忽略了含混性。否認自我觀念非常重要。先,即便有自我這種東西,我們也從來沒有感知到過,因此我們不應該有自我觀念。如果大家可以接受這個結論,那就有必要詳細加以說明。比方說,沒有人能感知到自己的腦子,但在一種重要意義上,人人都有腦子這個觀念。這個觀念是複合觀念,具有描述性,不屬於邏輯意義上的基礎觀念,而是知覺的推論。如果休謨所說的所有簡單觀念出自印象是對的,那麼事實一定也是這樣。

不過,簡單自我未必是不存在的,我們只能說,我們並不知道是否存在簡單自我。除了被視為知覺,自我並不是我們的知識的任何組成部分。如果除去實體的使用,在形而上學方面,這個結論很重要。這個結論另一個很重要的方面是在神學領域,它廢除了神學領域關於靈魂的一切假想。此外,在對認識的分析方面,由於指明了主體和客體並不是基本的東西,因此這個結論也很重要。總而之,比起貝克萊,休謨在自我這個問題上取得了重大的進步。

《論知識和概率》這一節是整部《人性論》中最重要的部分。休謨在這裡所說的概率不是指數理概率論,事實上,在所有專業的意義上,數理概率論本身都不具有概率的性質;它具有的是,知識所能具有的有限確定性。靠非論證性推論,由經驗得到的不確定的概率才是休謨提到的。這個概率包括我們已知的有關未來的所有知識,還包括沒有觀察過的關於過去和現在的所有知識。實際上,它包括數學、邏輯和直接觀察結果之外的所有知識。

剛開始,休謨先區分出了七種哲學關係,簡單來說,這七種哲學關係分別是類似、相反、同一、因果關係、時間和地點關係、量或數的比率、任一性質的程度。之後,休謨表示,這七種關係又可以進一步分為僅存於觀念的關係和能使觀念改變的關係兩類。這樣一來,屬於僅存於觀念的關係一類的是類似、相反、量或數的比率、任一性質的程度這四種;屬於能使觀念改變的關係的是因果關係、時間和地點關係。其中,又只有僅存於觀念的關係能提供確定的知識,而其他各種關係的知識都是概率的。這樣說來,只有數學這一學科同時具備這兩個條件:能夠進行長串推理和有確定性。

我們該如何看待休謨的學說呢?我們知道,休謨的學說分客觀和主觀兩部分。其中,客觀部分主張:就甲和乙而,在斷定「因為甲所以乙」時,實際生的事是,多次現二者相連,即甲後面跟著乙,但是我們沒有理由斷定甲後面一定跟著乙(或將來會跟著乙)。主觀部分主張:因為多現甲和乙相連,因此「因為對甲有印象,所以對乙有觀念」。如果要根據客觀部分,定義成「因為……所以……」的形式,那麼我們就要拿出另一個說法:因為多次現兩個對象甲和乙相連后出現這種況:甲的印象後面跟著乙的觀念。

儘管我們承認了上述陳述的真實性,但這個陳述未必具有主觀部分的那個範圍。休謨多次主張說,儘管甲和乙生了多次相連,但它只是推斷兩者將來也會相連的原因,由這一況並不能推斷出兩者將來一定會相連。不過,如果承認了客觀部分,那麼過去多次生相連這個事實並不能成為推斷以後還會繼續多次生相連的理由,同樣也不能成為類似況下還會生新的相連的理由。

其實,休謨在心理方面相信存在著他所指責的那種因果關係。假如我看見了一個蘋果,我會斷定,如果吃了它,我就能品嘗到蘋果的味道。然而,根據休謨的說法,我不一定總能品嘗到這種味道,因為習慣的規律只能說明存在著我的這種斷定,但卻不是它的根據。可是因果規律裡面也包括習慣規律。因此,如果我們對休謨的觀點認真一點,就應該這樣說:在過去,雖然我看見蘋果就能斷定蘋果的味道,但我沒有證據證明,當我下一次再看到蘋果時還能斷定蘋果的味道,也許只能斷定烤肉的味道。也許現在你覺得不一定會這樣,但這並不意味著五分鐘后你還覺得不一定會這樣。如果休謨的客觀學說部分是正確的,那麼,比之於物理世界,在心理世界我們的推斷也沒有合理的理由。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西方哲學史(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西方哲學史(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33.第一篇從文藝復興到休謨(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