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第三輯◎閱讀手記◎(14)

50.第三輯◎閱讀手記◎(14)

早秋的細雨飄飄洒洒,豐收的美景已不知不覺地塞滿了田園鄉村。***歷時半年編纂而成的《嵐皋民歌》,即將付梓成印了,在此特作說明:本書是從1959年西北大學下放嵐皋勞動鍛煉幹部民間文學收集小組編印的《嵐皋民歌》、縣文化館上世紀80年代編印的《民歌100》《嵐水》《嵐皋民間文學》等油印本以及本人多年搜集整理的兩本嵐皋民歌手抄本中精選出來的。本書所選一百八十餘民歌,是由本人和趙文良、胡昌壽遴選並訂正的。由於我們水平淺陋,儘管我們儘可能的想做到準確無誤地校勘,但由於民歌在千百年的演變傳唱中的口碑相傳,個別詞意、字音難究其本源,疏漏訛誤在所難免,敬請行家賢達批評匡正。

本書成書中,得到了陝西省文化廳、安康市文化文物局和嵐皋縣委、縣政府的熱關懷和指導;**嵐皋縣委書記魯琦、嵐皋縣人民政府縣長周康成在百忙之中分別為本書題詞;縣人民政府副縣長張峰寫了生動別緻、高屋建瓴的序,讀後給人許多啟示;本土書畫家、縣委常委、縣委辦主任謝熒為本書精心設計了封面,在此

一併致謝。

最後,我們應該感謝那些曾經為嵐皋民歌做出貢獻的人們,他們將和民歌一樣永存。

讓我們乘着民歌的翅膀自由地飛翔吧!

2009年8月28日於嵐皋

讓我們乘着民歌的翅膀飛翔

——《嵐皋民歌》後記

歲月一頁頁翻過,光陰一寸寸滑過。一轉眼,馬上就到虎年了,回盤點一年的文化工作,還是幹了一些事,沒有白忙活。特別讓我們欣慰的是,出版了三本書:一是詞曲合一的《嵐皋民歌》,已作為民歌培訓教材使用;二是《小河漲水》,為嵐皋地方文化添了一筆濃墨;三是這本手稿盈尺的《走進嵐皋》,為不用揚鞭自奮蹄的牛年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嵐皋是個多山的地方,且都是大山;嵐皋亦是多水的地方,且都是美水。大山壯豪氣,美水生靈氣。因此,這裏的男人就像大巴山一樣豪壯,這裏的姑娘就像嵐河水一樣靈秀。嵐皋山美、水美、人更美。山美、水美的地方,是孕育文人的地方,山美、水美、人美的地方,更是吸引文人的地方。只要是文人,不管是本地的,還是外來的,不管是馳騁文壇的名家大師,還是初涉文壇的新人、學生,只要一投入這青山綠水的懷抱中,投入這如詩如畫的仙境中,都會不自禁地揮毫潑墨,盡顯風流。

這正應了一句古話:「投我以桃,報之以李」,又應了另一句古話:「文人送禮詩一篇,秀才人紙半張」。山水讓文人洗去了纖塵,陶冶了操,青蔥了心田。文人無以為報,就留下了一篇篇激

飛揚的錦繡文章。2008年以前的,我們基本上都收錄在《嵐皋記游》一書里,而今,短短的兩年時間,又有了這一百多篇。於是我們便借來月老的紅線,按照散文、詩歌、曲藝和先成人後學生的順序,將這些散落的「寶珠」串起來,並原封不動地呈現給大家。這既是對這些美文的長久保存,也想以書為媒,讓更多的人了解嵐皋、熱愛嵐皋。

「文以載道,無文而傳之不遠」。白雲悠悠,嵐水長流,一段時間逝去了,一個空間迭去了,不逝的是那絕妙的物質的非物質的產品,是那美麗的傳說,永遠的文字。物質的將長久,非物質的將永恆。不逝的,是人們喜愛的文字,是深植一處的文脈地氣,一個民族血液中的特質,一個人骨子中的氣節。數千年了,城郭帝陵曾見幾何,唐詩宋詞聲聲入耳。我們掇拿的文章不敢說是字字珠璣,但總能說是南宮山上的一方頑石,嵐河岸邊的一株芳草。頑石總能讓人把玩,芳草總能入人心田。不敢奢望傳之久遠,但卻企盼能濡染一方山水,給人帶來些許愉悅和啟示。

山水亦須文人捧。嵐皋是個旅遊縣,更須文人來傳。在嵐皋的,來嵐皋的,山水盛宴之下,留下了靈動的文字,我們最想做的,能做到的,便是每隔一兩年,把這些文章收集起來編印成冊,奉獻在大眾面前,博大家一悅,讓更多人知道我們這個地方,並想留給這個地方的後人們,讓他們知道現在嵐皋靜態的形體,疾走的聲影。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巴山深處(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巴山深處(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50.第三輯◎閱讀手記◎(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