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第三輯◎閱讀手記◎(12)

48.第三輯◎閱讀手記◎(12)

為促進旅遊事業,傳承非物質文化,近幾年,縣上編印民歌普及教材,開展民歌大賽,排演民歌小戲,出版民歌光碟,使沉寂多年的嵐皋

民歌再度走近人們的生活,走近外來者讚許驚詫的目光里。***《嵐皋民間歌謠》的面世,必將為旅遊事業展和挖掘保護地方傳統文化,增添新的內涵。

在本書編印中,欣逢黨的**勝利召開。**總書記在報告中專題闡述了加強對各民族文化的挖掘,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把文化在工作全局中的戰略地位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的論述,堅定了我們克服諸多困難,完成此書的信心。

本書編印中,得到了陝西省文化廳、安康市文化文物局、嵐皋縣黨政領導的大力支持。安康市文化文物局局長吳少華,**嵐皋縣委書記趙良亭、嵐皋縣人民政府縣長魯琦在百忙中分別為本書題詞。本土作家黃開林用散文詩的手法,寫了非常別緻的前,讀後給人許多啟示。本土書畫家、縣工會主席謝熒和嵐皋中學教師李顯華為本書精心設計了封面。

《嵐皋民間歌謠》是從1959年西北大學下放嵐皋勞動鍛煉幹部民間文學收集小組編印的《嵐皋民歌》、縣文化館上世紀80年代編印的《嵐水》《民歌100》《嵐皋民間文學》等油印本以及本人多年搜集整理的兩本嵐皋民歌手抄本中精選出來的。本書所收四百餘民歌,經李林遴選后,由本人和趙文良校閱訂正,其中七十多民歌,由趙文良從部分民間歌手中新近搜集整理而來。由於我們的水平和眼光所限,儘管我們儘可能地想做到準確無誤地校勘,但由於民歌在千百年的演變傳唱中的口頭相傳,個別詞意、字音難究其本源。為了保持民歌的原汁原味,有些該作技術處理的地方未加刪節和改動。疏漏訛誤在所難免,敬請行家賢達批評匡正。

我們希望,本書所傳達的美好感能促進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我們也希望,永恆和共通的人類感能使本書獲得長久的生命力。願此長留人間!

2008年1月18日於嵐皋

願此長留人間

——《嵐皋民間歌謠》後記

嵐皋地處巴山北麓的陝西南端,是一片美麗而神奇的土地,山青水秀,人傑地靈,蘊涵着深厚的文化積澱。故事、民歌、戲曲、器樂、舞蹈、皮影、根藝等各具特色,享有盛名。民間傳說故事,便是文化積澱的一種主要形式,其數量之多,藝術之美,令人稱奇。「文以載道,無文而傳之不遠」。上世紀80年代以來,我縣專業和業餘文藝工作者進行了大規模的採風活動,使這一最初的口頭文學形式變成了書面的文學形式。這是本土的先民們留給我們的極為寶貴的精神財富,我們為之驕傲,隨着時間的推移,愈會倍加珍愛。

能感知到這些千古漫漶下來的故事,感謝先人們對這些藝術品的創造,這是嵐皋之幸。能目視到這些生生不息的文字,感謝那些書面記錄整理者,他們在田間地頭、農舍小院,面前托著收錄機,手裏握著紙和筆,讓這些隨時可能消失的口頭文學永遠再現世間。這些年外面的世界太多精彩,讓文化人虛耗生命的誘惑太多太多,這些採風者,偏偏以坐枯禪的執著,從片閑諞中輯湮鈎沉,儘力撥燃嵐皋文化的火種,這是嵐皋文化之幸。

把流傳在我縣豐富多彩的民間文學作品,全面地搜集和保存起來,使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很好地傳承下來,這是我們文化部門

責無旁貸的職責。這一工作做好了,將為地方文學、歷史學、方誌學、民俗學、語學、地理學、心理學、倫理學、美學等人文科學提供可貴的研究資料,為後人們提供珍貴的精神食糧。同時,將其中好的或比較好的作品,編印成書,呈現給廣大讀者和外來遊人,讓地域文化在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繁榮中揮應有的作用,服務於地方旅遊事業,讓閱讀者在走近嵐皋、感知嵐皋之餘,通過欣賞這些作品,更好地了解嵐皋,熟知嵐皋。這便是我們編印這本《嵐皋民間傳說》的最初兩個觸因。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巴山深處(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巴山深處(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48.第三輯◎閱讀手記◎(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