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第三輯◎閱讀手記◎(10)

46.第三輯◎閱讀手記◎(10)

12亞里斯多德:《政治學》,轉引自《西方美學論美和美感》第41頁,商務印書館1983年版。***

13趙學勇:《沈從文與東西方文化》第56頁。

14沈從文:《習作選集代序》,《沈從文選集》第五卷第228頁。

15歌德:《歌德談話錄》,轉引趙學勇《沈從文與東西方文化》第62頁。

16沈從文:《看虹摘星錄·後記》,《沈從文選集》第五卷第242頁。

17沈從文:《看虹摘星錄·後記》,《沈從文選集》第五卷第243頁。

18沈從文:《看虹摘星錄·後記》,《沈從文選集》第五卷第243頁。

19劉西渭:《咀華集·邊城》,轉引自趙學勇《沈從文與東西方文化》第57頁。

20沈從文:《沈從文散文選·水雲》,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版。

21沈從文:《習作選集代序》,《沈從文選集》第五卷第230頁。

22沈從文:《廢郵存底,給一個寫詩的》,《沈從文選集》第五卷第9頁。

(原載1997年第3期《安康文學》)

一曲美與善的悲歌

t

2009年7月作者在鳳凰古城

文娟的散文集《杜鵑聲聲》要出版了,印行之際,她打來電話,要為兄給寫幾句話。

也許是受愛好文史的父親的影響,我和文娟都愛好文學,且先後成為省作協會員。

我和文娟均出生於嵐皋縣城,初長於漢中的南鄭縣鄉下,柔美的漢江貫穿漢中、安康,帶給了兩岸一脈豐盈,也從厚重的歷史中,透出著一派文儒之氣。吮著漢水的悠遠,我們開始了我們並不知為重的文學的爬行。變成鉛字的小稿最早在

漢水岸邊悠悠着不逝的親。

文娟最早的一批作品,散見於她在西安上大學時的西安一些報刊上,有詩,但多的是寫家鄉的散文。

文娟寫詩,寫散文,近年來又寫小說,無定勢,無章法,經意不經意中,便開始有了讓人注矚目的篇什。

文娟走了很多地方,寬闊的視野,細膩的筆觸,處處生文章,篇篇有詩,透著明麗,長著底氣。

我進了行政部門,工作文體繞筆,行政事務纏身,可也不敢丟棄文學,文學寄託了父輩的希望,文學引導着我們的人生向上。

我們的父親杜均安,上世紀50年代中期畢業於漢中農校,擅獸醫,工書法,好文史,敦篤古風,正直謹勤,坎坷一生。工作之餘,有感而,寫下了很多未示他人的詩詞、隨感。從父親的身上,我們學到了做人,也衣缽了父親喜書愛文的秉性。感謝我們的父母,是他們含辛茹苦,把我們養育成人,尤其是父親被錯劃為「右派」,全家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父親帶着我們全家,抗禦著生活的重壓,艱難地走了出來,最沒忘的,是父親讓我們都讀上了書。

1998年清明節后的第二天,紛紛細

雨中,父親永遠地離我們而去了。彌留之際,他不讓我們告訴遠在雲南邊防部隊執行中國邊境第二次大掃雷任務的小弟,讓他安心在老山前線排雷,為國盡忠,小弟直到數月後才知道父親逝世的消息。做人的懷,為人的品德,又讓我們後輩心戚感念,無盡的相思只能寄托在筆端,存留在心間,哽噎在父親青草漫漫的墳前。父親去了,他的音容笑貌將陪伴我們到永遠,他影響給我們的喜愛將與我們的心靈接引,他留給我們做人的鏡鑒,將以心靈的方式長存。

《杜鵑聲聲》出版了,這是我們對父親的最好的懷念,是對父母的最好的謝意。如果父親九泉之下有感知的話,他一定會高興的。

《杜鵑聲聲》是我們杜家兄妹的第一本書。耕夫播下第一季,又怎會不去播種第二季呢?!

走下去,路的前方,便有美麗的去處。

(原載1999年11月19日《陝西日報》)

前方有美麗的去處

——《杜鵑聲聲》後記

母親和我們六兄妹

父親杜均安、母親廖超鳳1957年國慶合影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巴山深處(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巴山深處(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46.第三輯◎閱讀手記◎(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