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蒹葭(2)

5.蒹葭(2)

無論從理論道德上來說,還是從實際況上而,那種盡善盡美的境界都是不可能達到的。換句話說,盡善盡美只是一種理念,一種心靈所追求的理想。但是它可以指引我們在平庸瑣碎的生命歷程中向前邁進,就像黑夜中永不熄滅的照亮前方道路的火把,使我們在迷途中能夠擁有這個指南針,指引我們不斷地追求、前進。

追尋之美

《詩經》中描寫青年男女愛戀、感的詩篇有很多,因此它們也成為了《詩經》的一個亮點。在這些詩歌中,有的傳達了一種溫潤委婉的愛戀,有的抒出熱烈執著的追求,有的表現了質樸大膽的愛慕,但是這《蒹葭》卻是《詩經》愛詩中的一朵奇葩,因為它將以上種種的愛都集中在了一種秋水白露般曠達靜謐的相思之中,所以全詩所折射出的是一種極其特殊的美感!

《蒹葭》所表現出來的相思之與其他描寫青年男女愛的詩相比,的確有其與眾不同之處。例如與《關雎》相比,《關雎》中,男子對女子的思念的確十分真誠、熾烈,但是從「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中我們不難看出這份感略微顯得有些紛亂、焦灼。而在《蒹葭》中,詩人對少女的思念之順著小河的涓涓細流逐漸加深,顯得平靜卻又含蓄,好像他的思念是秋水的一個部分,透著一種淡淡的哀傷和無奈。詩人將這種看似風輕雲淡的感演繹得無比真摯,雖然它沒有「琴瑟友之」的熱呼喚,卻有彷彿看見伊人浮現水中央的內心悸動;詩中沒有「鐘鼓樂之」的喧囂,卻有追求到底的決心,這種相思在靜謐中顯得十分深沉,並且略帶哀傷,從而使這份感又增添了一份凝重的韻味。

詩人在這《蒹葭》中,不僅傳達出了一種如秋水、秋霜般美麗的思念,還通過這種看似簡單的感將詩歌的意境構思成一幅唯美的畫面,給人以無盡的遐想。詩歌中反覆寫到了小河的曲折彎轉,並多次交代「伊人」彷彿出現的地點。這種朦朧、虛幻的畫面不禁使我們產生出許多疑問:詩中的河真的是詩人面前的小河呢,還是「伊人」所在的地方?或者是詩人的心河?「伊人」究竟在哪兒?真的在河對面嗎,還是在詩人無法找到的地方?詩人在詩中三次看見這位「伊人」「宛在水中央」,這也使讀者產生了錯覺,彷彿透過薄薄的秋霧看到了河中間的小洲上站著一位若隱若現、飄逸絕美的妙齡女子。這種想象將畫面變得近乎完美,詩人的感也就更加豐富、真實了。

《蒹葭》是《詩經》中表現「朦朧美」的名篇,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詩人以獨特的手法將我們帶到了一個充滿思的纏綿水鄉。讓我們在似真又假的境界中流連忘返。那麼,詩歌的朦朧美究竟指的是什麼呢?其實在所有的藝術審美形式中,朦朧美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種審美形式。它存在於繪畫、書法、音樂等多種藝術形式之中。畫家認為:「妙——存在於似與不似之間。」書法家則認為:「書貴氣韻神采。」音樂家提出:「音樂貴在飄逸空靈。」這些觀點都是在不同領域裡對朦朧美的詮釋。而在詩歌領域中,詩歌的朦朧美就在於委婉曲折之中,淡化對象,盡地通過自己的想象去豐富審美對象的內涵,通過對審美對象的美化,從而加深對它的感。不論是晚唐的李商隱,還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異軍突起的朦朧詩派,他們都用自己的詩歌詮釋了朦朧美的含義。

在藝術手法上,「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輝映,渾然一體,開頭寫秋天水邊蘆葦叢生的景象,這正是「托象以明義」,具有「起」的作用。因為水邊蘆葦叢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襯之下,必然會呈現出一種迷茫的境界,這就從一個側面顯示出了詩的主人公心中的那個「朦朧的愛」的境界。寫主人公的形象,則著力寫他的遠望。一開始,他若有所思地站在水邊,向對岸望去,看到他所愛慕的那個姑娘正向水邊走來,心裡非常高興;可是不久,蘆葦擋住了他的視線,看不到她了。他以為那姑娘正向上遊走去,也就沿著河岸向上走;走了長長的一段艱難而又曲折的路,卻依舊是什麼也沒有看見。他沒有灰心,又折回來去追尋她,最後終於看到她正站在河中的一個小洲上;這時他內心便充滿了喜悅。十分明顯,主人公與那位姑娘並無交往,甚至還不知道她的名字,但只要能夠遠遠地望見她,也就心滿意足了。這種愛是「朦朧」的,它的動人之處也正在於「朦朧」和距離感。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記憶如歌 過往歡宴(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記憶如歌 過往歡宴(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5.蒹葭(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