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燕燕(3)

3.燕燕(3)

從送別時詩人所處的角度來說,送別詩可以分為送別和留別兩大類。送別詩佔大多數,留別詩的數量則相對較少,但是這其中也不乏有一些佳作。何遜的《相送》中有這樣的詩句:「客心已百念,孤游重千里。江暗雨欲來,浪白風初起。」就是留贈送行者的詩,表現了詩人的惆悵緒和江上風雨欲來的景色。李白的《贈汪倫》中:「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詩人即將遠行,友人踏歌相送,詩人運用誇張的比喻手法形象地表現出兩人之間的真意摯。雖然沒有感激之辭,但是深卻蘊涵其中。送別詩詞大多充滿了哀傷和愁怨,意纏綿悱惻,表現出的是惜別和恨別之意。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中的「萋萋滿別」,所表達的惜別之意,溢於表。劉長卿的《送李穆歸淮南》:「淮水問君來早晚,無人偏畏過芳菲。」詩人問友人何時從淮南歸來,因為雖有大好春光,卻無人共賞,反怕過芳菲時節。離別之極為纏綿。唐代徐月英的《送人》:「惆悵人間萬事違。」唐代鄭谷的《淮上與友人別》:「揚花愁殺渡江人。」宋代張炎的《八聲甘州》:「一字無題處,落葉都愁。」唐代沈彬的《都門送別》:「一條灞水清如劍,難為離人割斷愁。」李煜的《清平樂》:「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歐陽修的《踏莎行》:「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宋代毛滂的《惜分飛》:「愁到眉峰碧聚,此恨平分取,更無語空相覷。」柳永的《採蓮令》:「豈知離緒,萬般方寸,但飲恨,脈脈同誰語?」李清照的《鳳凰台上憶吹簫》:「生怕離懷別苦,多少事,欲說還休……休休!這回去也,千萬遍陽關,也則難留。念武陵人遠,煙鎖秦樓。惟有樓前流水,應念我,終日凝眸。凝眸處,從今又添一段新愁。」這些詩句可謂是表現別愁的極致之作,讀來痛斷肝腸,幽怨悱惻,讓人不忍卒讀!

當然,離別之時也並非都是傷心和愁怨,因此在離別詩詞中也會有明朗和樂觀。詩人常常會以豪壯語慰別即將遠行的人,這樣的詩表現出了詩人開闊的胸襟,並且飽含人生的哲理和啟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最後四句:「海內存知已,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詩人化用了曹植《贈白馬王彪》中的詩句:「丈夫志四海,萬里猶比鄰。」「憂思成疾疢,無乃兒女仁。」曹植詩中語雖然豪邁,卻難以掩飾內心的悲憤和沉痛。而王勃的詩句雖然是為了寬慰友人,但是也表現出了詩人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能夠豁達且坦然地面對離別,正是由於兩相通,即使遠隔天涯,也猶如比鄰而居,真摯的友自然能夠經歷時間和空間的考驗,正反映出了唐朝前期,社會不斷上升展的時代精神。而盛唐詩人高適的《別董大》:「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詩里沒有惜別時的纏綿之辭,反而是以「誰人不識君」的壯語相贈,比王勃的詩顯得還要從容和大度,表現出一種達到極致的豪邁。李白《渡荊門送別》:「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水在詩人的筆下被人格化了,寫出了無限的愛意,自然也就有了一種暢遊于山水之間的飄逸和瀟洒。陳子昂《送魏大將軍》:「勿使燕然上,惟留漢將功。」唐代魏叔倫的《送上饒嚴明府攝玉山》:「更將舊政化鄰邑,遙見逋人相逐還。」儼然已經沒有了兒女之,有的只是對友人建功立業的殷切期望。

還有的作品是詩人借離別抒懷。辛棄疾的《賀新郎·別茂嘉十二弟》就是很好的例證:

綠樹聽鵜,更那堪、鷓鴣聲住,杜鵑聲切。啼到春歸無尋處,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間離別。馬上琵琶關塞黑,更長門翠輦辭金闕。看燕燕,送歸妾。

將軍百戰身名裂,向河梁、回頭萬里,故人長絕。易水瀟瀟西風冷,滿座衣冠似雪。正壯士、悲歌未澈。啼鳥還知如許恨,料不啼清淚長啼血。誰共我,醉明月?

在這詞中,詞人引用了大量古人離別的故事。詞的上片就列舉了三悲鳥:鵜、鷓鴣、杜鵑;三離婦:王昭君、陳皇后和庄姜的故事,這些故事的內容都是極其凄慘的。詞的下片則列舉了李陵、荊軻的英雄故事,這些故事都是非常慷慨、悲壯的。英雄美人辭家去國,鑄成千古莫贖的恨事,詞人以送別為引子,從而抒自己失意的苦悶。全詞讀來沉鬱蒼涼,雖然從表面上看是一送別詞,詞中卻寄寓了詞人異常強烈的悲憤之。唐代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詩里化用鮑照的《白頭吟》:「清如玉壺冰」的詩句,托朋友告慰家人,用比喻的手法來表明自己雖然被貶,但是心地卻是非常光明,如同玉壺的冰一樣純潔無瑕。詩人正是借送別來表明自己的心跡,貌似洒脫,其實卻難以掩飾對於宦海沉浮的感喟。唐代陸暢的《送李山人歸山》:「來從千山萬山裡,歸向千山萬山去。山中白雲千萬重,卻望人間不知處。」整詩呈現出一種空靈的禪境,詩人以冷眼看待世間的一切,好似不食人間煙火一般,表現出一種空明澄澈的人生態度。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記憶如歌 過往歡宴(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記憶如歌 過往歡宴(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3.燕燕(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