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燕燕(2)

2.燕燕(2)

詩的前三章不斷地重章復唱,在不斷地重複之中表達深深的意,而且是循序漸進的表述,將歡樂的場景與悲傷的緒相對比,產生強烈的反差;從而把送別的境和惜別的氣氛,表現得深婉沉痛,不忍卒讀。

為何兄長對妹妹如此依依不捨呢?詩的第四章由虛而實,轉而來寫被送者。原來妹妹非同一般,她是一個慮事周全,目光長遠的人,而且性溫和而恭順,為人謹慎、心地善良,是自己治國安邦的好幫手。在她執手臨別的時候,還不忘贈加以勉勵:「莫忘先王的囑託,成為百姓的好國君。」這一章是在寫人,體現了上古先民對女性美德的極高評價。在寫法上,詩人先概括地描述,然後再寫人物的語;這樣就做到了靜中有動,形象鮮活。而整詩在謀篇布局上也可謂是獨具匠心,各章在全篇的結構上也都有各自的講究,前三章是以虛筆來渲染惜別的氣氛,而最後一章則是以實筆來刻畫被送的對象,採用了同《采》相類似的倒裝手法。

在《燕燕》之後,「瞻望弗及」和「佇立以泣」便成為了表現惜別境的原型意象,反覆出現在歷代的送別詩中。「佇立以泣」的「淚」,成為了別離主題賴以生的藝術意象和感的催化劑。謝翱在《秋社寄山中故人》詩中的「燕子來時人送客,不堪離別淚濕衣」,可謂是對《燕燕》詩境最恰當地概括。「瞻望弗及」的惜別境,則被歷代詩人化用於不同的送別詩中。由此可見,《燕燕》一詩確為萬古送別詩之祖。

相見時難別亦難

送別是中國古代詩詞中最常見的主題之一,而這一類題材作品的出現、展和成熟都有著深厚的社會文化背景。這一類詩詞所描畫的是人們對現實生活中種種離別緒的體驗,因為人類的感是相似的,所以表達方式和藝術表現手法也就會有共通之處,但在共通之中往往又會體現出獨特的藝術魅力。

人們在現實生活中,或者朋友相得,促膝而交;或者家人相親,天倫盡享;或者人相悅,款洽備至,都是至至性之人所追求的至至愛的境界。但是人事有浮沉,人生多乖違,往往是聚散無常。因此蘇軾在《水調歌頭》這詞中出了「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的感慨。而且古代的交通非常不方便,一朝分離,不知何日才能再相見,就連通信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漢代的五詩(舊題《蘇子卿詩》四)中的第四中說:「良友遠離別,各在天一方。山海隔中州,相去悠且長。嘉會難再遇,歡樂殊未央。」相見歡聚難以如願,悲離之也就油然而生,別離也就成為人生不得圓滿的一大遺憾。江淹的《別賦》中提到:「黯然**者,唯別而已矣。」對於天性敏感的詩人來說,別離則更易傷。他們觸之於懷,而為詩,以其空靈澄澈的詩意和獨特的人生體驗,加以藝術的表現,總能道出常人所不能的種種離別緒,所以也就更加能夠達到撼人心魄的效果。因此,送別也就自然而然地成為中國古代詩詞中最常見的一種主題。

這一類詩歌可以追溯至《詩經》和楚辭。如《詩經》中的《燕燕》一文。詩中所描繪的君王送妹遠嫁的景令人傷懷。詩人將至親之人的離別之表現得淋漓盡致。詩歌的前三章是作者述說自己不辭辛勞,送妹於郊野,並且佇立遙望,久久不肯離去,望之不及,悲傷懷,以致涕淚滿襟,表達出兄妹之間難捨難分之,以及對妹妹遠嫁他鄉的無限牽挂。詩的最後一部分則是稱讚妹妹的美德,從中表現出萬分留戀的意味。整部作品層層鋪敘,真意切,感人肺腑,具有很強的藝術表現力和感染力,為後世所讚頌。在漢魏晉南北朝時期,送別主題在文人詩和樂府詩中都有所表現。

如何遜的《臨行與故游夜別》:「歷稔共追隨,一旦辭群匹。復如東注水,未有西歸日。夜雨滴空階,曉燈暗離室。相悲各罷酒,何時同促膝?」在藝術表現上,詩人更加註重景地渲染和細節地表現,從而體現出文人細膩的藝術表現力。送別這一主題在詩人手中,其藝術化的表現得到了進一步地強化。到了唐代,送別詩出現空前繁榮的景象,而在宋代,詞對的表現力則比詩歌更勝一籌,因此送別詩也就更加蔚為大觀了。在藝術表現和藝術手法上也日臻成熟,更為豐富。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記憶如歌 過往歡宴(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記憶如歌 過往歡宴(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2.燕燕(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