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燕燕(1)

1.燕燕(1)

——人生自古傷離別

燕燕于飛[1],差池其羽[2]。

之子于歸,遠送於野。

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燕燕于飛,頡之頏之[3]。

之子于歸,遠於將之。

瞻望弗及,佇立以泣。

燕燕于飛,下上其音。

之子于歸,遠送於南。

瞻望弗及,實勞我心。

仲氏任只[4],其心塞淵[5]。

終溫且惠[6],淑慎其身。

先君之思,以勖寡人[7]。

人生在世,生死別離是在所難免的事,而離別的心和場景,卻又顯現出不同的人際關係和人生態度。

充滿詩意的離別則是最讓人心激蕩的。一步三回頭,牽衣淚滿襟,肝腸寸斷,捶胸而嘆,佇立寒風中,心中滿悵然。這是何等的感人肺腑!而溝通雙方心靈的,則是難以割捨的骨肉親。

這種景和體驗,是語所無法描述和傳達的,因為語的表現力實在是太有限了。一個細微的形體動作,一個充滿惆悵的眼神,默默無聲的淚水,都是複雜微妙的內心世界的直接表達。所以,任何詞語在這些感的表達面前,都會顯得蒼白而無力,空洞而乏味,毫無詩意可。

離別是以主觀化的心境去映照對象、風物、環境,為沒有生命的東西賦予全新的生命,為沒有人格的事物賦予人格,把他人化作自我,把細枝末節誇大、凸顯出來。這時,也就達到了物中有我,我中有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境界。心和心產生了直接地碰撞,與實現了真正地交融。

我們的祖先賦予了離別以特殊的意味。有生離死別的痛徹心扉,也有「多自古傷離別」的纏綿悱惻;有「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悲壯,也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的深摯……在離別中,人們將深藏於內心的真升華、外化,將悔恨與內疚鐫刻進了骨髓之中,將留戀感懷化作了長久的佇立和無的淚水,將庸俗與卑瑣轉化為高尚和聖潔。

別離因此而成為了人生中的一種儀式,一種凈化心靈的方式。上天看到了,也一定會對這種儀式讚許有加。

《燕燕》,《詩經》中最優美的抒篇章,也是中國詩歌史上最悠久的送別之作。宋代的許就曾用「真可以泣鬼神」(《彥周詩話》)來讚歎它的藝術影響力及地位,王士禛則更是將其推崇為「萬古送別之祖」(《帶經堂詩話》)。吟誦詩章,體會詩意,依依惜別,深意長,實在令人悵然若失,涕淚滿襟。

我們可以從審美的角度來欣賞這曾經使王士禛「棖觸欲涕」的萬古送別佳作。全詩共分四章,前三章重在渲染惜別的境,而後一章則是深地回憶被送者的種種美好德行。抒深婉而語意沉重,詩人傳神的敬意之也油然而生。

詩的前三章以描寫飛燕起興,「燕燕于飛,差池其羽」、「頡之頏之」、「下上其音」。儒學大師朱熹在《朱子語類》中讚歎道:「譬如畫工一般,直是寫得他精神出。」陽春三月,群燕起舞,上下蹁躚,呢喃鳴唱。然而,詩人的用意並不僅僅是為人們描繪一幅「春燕試飛圖」,而是以燕燕雙飛的自由歡暢,來反襯同胞骨肉分別時的愁苦與哀傷。這就是所謂的「譬如畫工」和「寫出精神」。明代陳舜百在《讀風臆補》中說:「『燕』二語,深婉可誦,後人多許詠燕詩,無有能及者。」後人無法超越的原因就在於《燕燕》這詩是興中帶比,以良辰美景反襯別愁離緒,因此「深婉可誦」。

一番景物描畫之後,進入正題:「之子于歸,遠送於野。」父親已經去世,妹妹又要遠嫁,同胞骨肉今日即將分離,所謂「別時容易見時難」,此此景,依依難捨。「遠於將之」、「遠送於南」,送了一程又一程,離別緒倍顯黯然。

然而,送君千里,總有一別。遠嫁的妹妹最終還是遠去了,滿載深的兄長仍依依難捨。於是就出現了最感人的場景:「瞻望弗及,泣涕如雨」、「佇立以泣」、「實勞我心」。先是登高眺望,雖然車馬已經看不見了,但是車馬揚起的塵土卻仍然可以看到;再後來就是眺望遠處,卻什麼也看不到了,只是佇立在那裡傷心流淚。可謂是兄妹深,依依惜別,纏綿悱惻。前人對此,讚嘆不已。清人陳震在《讀詩識小錄》中說:「哀在音節,使讀者淚落如豆,竿頭進步,在『瞻望弗及』一語。」以「瞻望弗及」的動作境,傳達出兄長對妹妹的惜別哀傷之,雖然不悵別,而悵別之意卻是溢於表,這正是會心之。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記憶如歌 過往歡宴(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記憶如歌 過往歡宴(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1.燕燕(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