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人無遠慮,必有近憂(4)

40.人無遠慮,必有近憂(4)

貝克萊略加思索后說道:「當你的腳感覺到痛了,石頭就是存在的;而如果你的腳沒有感覺到痛,石頭當然就不存在。」可見,在認識論里,貝克萊的做法和大多數哲學家的做法一樣,是從所依據的對科學的信賴的知識出的,並不是從已完成的科學出的。

貝克萊說:「我們感知到的只是物質的性質,並不是物質的實體,而且,我們也沒有認定『常識認為屬於同一個東西的各種性質,一定是在一個與它們都有區別的實體里』這一說法的理由。」他認為,不具有意義的命題也是無法驗證的。曾有個學生在課堂上問他誰是當代最傑出的哲學家?貝克萊遲疑片刻,便面帶難色地回答道:「我是一位很謙虛的人,所以我很難說出這位哲學家的名字,但作為真理的追求者,我又不能不說真話。這回你應當知道他是誰了吧?」

貝克萊的確是一位偉大的哲學家,他與洛克和休謨被認為是英國近代經驗主義哲學家的三位代表人物。

探索人性的奧秘

◎信念並非合理的東西

把洛克和貝克萊的經驗主義哲學展到邏輯終點的,是休謨。

休謨,是英國唯心主義哲學家,同時也是一位經濟學家、歷史學家。在法國居住時,他完成了自己人生中最主要的哲學著作《人性論》。當時的他還很年輕,才二十多歲,沒有什麼名氣,所以,他雖然表了所有學派都不喜歡的觀點,但自己還是信心滿懷地希望引起別人的注意。然而,他失算了,當時甚至連個抨擊他的人都沒有。

此後休謨轉而寫作散文,很快就出版了一部散文集。1744年,他打算在愛丁堡大學謀得教職,也遭遇了失敗。這之後,他先後擔任了社會上流人士的家庭教師和秘書,藉以提高自己的名氣。當他有了一定的名聲之後,他又投身到了對哲學的研究之中。

他精簡了《人性論》的內容,重新以《人類理智研究》為名出版此書,結果取得了比《人性論》好得多的成功。1763年,休謨訪問巴黎,得到了法國哲學界的賞識,而且還結識了盧梭。但是在休謨看來,認識盧梭也許是天底下最倒霉的事了。

起初,他和盧梭很要好,後來,兩人生了矛盾,最後,患有被害妄想症的盧梭提出跟休謨斷絕來往。兩人最終鬧得不歡而散。

《人性論》共三卷,分別討論理智、感和道德方面的問題。其中,休謨哲學中最新穎和最重要的觀點都集中在第一卷。

在這一卷里,休謨先探討了印象和觀念的區別。休謨認為,印象和觀念都是知覺;其中,印象因為帶有更多的力量而具有猛烈性,而單純況下的觀念與印象相似,只是較為模糊。但是複雜況下的觀念就不是這樣了,比如,雖然我們沒有見過帶翅膀的馬,但是卻想象得出帶翅膀的馬,只不過構成這個複雜觀念的要素全都來自印象罷了。在各種觀念里,保持很大程度的原印象的是記憶,其他觀念則是想象。

休謨還區分出了七種哲學關係,簡單來說,這七種哲學關係分別是類似、相反、同一、因果關係、時間和地點關係、量或數的比率、任一性質的程度。之後,休謨表示,這七種關係又可以進一步分為僅存於觀念的關係和能使觀念改變的關係兩類。

休謨在最初進行工作時,抱有這樣一個信念:通過科學的方法可以得到全部真理,而且只能得到真理。然而,到了最後,他卻又堅信這樣一個信念:信念並非合理的東西,因為我們一無所知。在提出支持懷疑主義的所有依據以後,他停止了對它們的駁斥,反而幻想通過盲目輕信的天性來接受這些依據。

儘管懷疑論是休謨的重要哲學主張,但他也並不總是以此為中心,比如在《人性論》的後半部分,他就把根本懷疑全都忘到了腦後。在自己的懷疑里,他用上了他推崇的「不關心、不留意」的原則。由於休謨不在實踐中堅持懷疑主義,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他抱有的是一種不真誠的懷疑主義。這種懷疑主義產生的一種後果會讓人覺得非常尷尬,即讓證明一種方針優於其他方針的所有企圖統統落空。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北大哲學課(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北大哲學課(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40.人無遠慮,必有近憂(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