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人無遠慮,必有近憂(3)

39.人無遠慮,必有近憂(3)

在德國,萊布尼茨又學到了一種新經院主義的亞里士多德哲學,但在接觸到笛卡兒以後,他就放棄了經院哲學。***對他的哲學觀念產生重大影響的最後一位學者是斯賓諾莎。1676年,萊布尼茨見到了斯賓諾莎,與斯賓諾莎探討哲學達一個月之久,甚至還得到了斯賓諾莎的部分原稿。然而,在他的晚年,為了附和眾人對斯賓諾莎的聲討,他又極力掩蓋這段經歷。

萊布尼茨的哲學是建立在實體的基礎之上的,他認為,實體不具有拓展性,因為拓展性含有繁複之意,只能體現在由若干個實體組成的事物上。同時,萊布尼茨繼承了笛卡兒學派主張的「各實體不能相互作用」的觀點。他認為,兩個單子之間不能存在因果關係,但這帶來了動力學和知覺兩方面的難點——從動力學角度講,在碰撞現象中物體間似乎有影響;從知覺方面講,知覺似乎是外界對知覺者產生的作用。

萊布尼茨有高超的邏輯技巧,展了存在神的各種形而上學的證明,他的敘述比以往任何人的都要高明。他這些論證共有本體論、宇宙論、永恆真理說、前定和諧說四項。

顯然,宇宙論論證和本體論論證不無關係。如果必須用必然的「有」的存在來證明世界的存在,那麼這個「有」的本質必然也包含存在。如果真是這樣,那麼理性足以規定這樣的「有」,它的存在也可以由本體論論證得出。

大體來說,永恆真理說的這個論證有時是真的,有時是假的,不過也有個標準:但凡和本質相關的命題,要麼永遠是真的,要麼永遠是假的,比方「二加二等於四」永遠都是真的。「永恆真理」指的就是永遠真的命題,是永恆精神的一部分,反之就是「偶然真理」。

前定和諧說論證的內容是,由於在毫無因果的相互作用之下,所有的「鍾」都保持一致的步調,那麼它們一定是被一個獨立的外因校正過了。

萊布尼茨堅信,邏輯在本門範圍和當做形而上學的基礎時都很重要。如果當初他表了對數理邏輯的研究成果,那麼他會成為這門學科的鼻祖,讓它提前一個多世紀問世。但是,由於他懷疑亞里士多德的三段論學說的一些成果是錯誤的,再加上他不敢相信他崇拜的亞里士多德會出錯,所以他就以為是自己錯了,沒有表他的成果。

在現在看來,萊布尼茨比以前的任何時代都更偉大,這一點在數學、數理邏輯、哲學和物理學等多個領域都有所體現。

帝國的路線取道西方

愛爾蘭人喬治·貝克萊,是英國經驗論的主要代表之一,由於持「物質並不存在」的主張而在哲學界獲得了重要的地位。

與其他哲學家不同的是,他最優秀的著作都是在很年輕的時候寫的。寫《視覺新論》時,他24歲;寫《人類認識原理》時,他25歲;寫《海拉和菲倫諾的三篇對話》時,他28歲。這以後,他的著作就不是特別重要了。

早在22歲時,貝克萊就做了都柏林大學的特別研究員。後來,他懷揣著在百慕大群島建立一所學院的夢想前往美國,但卻沒有成功。在羅德艾蘭住了三年之後,他離開美國回到了歐洲。

在美國期間,他寫下了著名的詩句「帝國的路線取道西方」,就因為這一句詩,加利福尼亞州以他的名字命名了一座城市。1734年,他擔任了克洛因的主教。晚年時,他放棄研究哲學,轉而研究他認為有種種神奇藥性的焦油水。

貝克萊的觀點主要分為兩個方面。第一個方面的主題說,我們只是感知到了顏色、聲音等性質,並沒有感知到物質實體。第二個方面說,所有感知到的都屬於心或在心中。

貝克萊關於第一個說理完全可以說服任何人,但第二個方面的說理就有些毛病了,因為「屬於心」的說法沒有任何定義。

他之所以提出這樣的觀點,主要是因為他認為所有事物必定是物質或心靈的。在哲學領域,這是一種習以為常的見解。

有一次,貝克萊與一位朋友在花園裡散步,這位朋友一不小心腳踢在一塊石頭上。朋友馬上對貝克萊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的觀點提出了疑問:「我剛才沒有注意到這塊石頭,那麼這塊被我踢了一腳的石頭是否存在呢?」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北大哲學課(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北大哲學課(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39.人無遠慮,必有近憂(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