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第一章日本人的中國淵源(6)

6.第一章日本人的中國淵源(6)

模仿主要是建立在「逆向工程」的模式上。***這種做法是解剖引進的產品,研究其內部結構和邏輯,在充分理解原有產品基礎上,尋找改進創新的可能。這給日本企業帶來有效的學習機會。而大量學習的積累,又提供了在模仿中創新的可能。周而復始,日本企業迅速在被動引進模仿中找到了主動。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日本經濟一片蕭條,但通過購買歐洲國家的技術專利,加快了創新步伐,也是由於日本企業的模仿好學的精神,使得日本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日益提高。

管理專家喬治·達伊教授說:「創新模仿比那些開創者更能領會創新對於顧客的意義,因而可以做一些對顧客更有價值的改進。」

這說明模仿創新比原來創新更貼近於顧客的心理,可以做一些對顧客更有價值的改進,在這一點上日本企業做的相當出色,他們對借鑒來的原始產品技術進行後續的技術改造以後,甚至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幾乎難以辨認何者為模仿,何者為創新。新產品中融入了新的特性,從而更易於使用,解決了顧客的難題,更加符合顧客的需要,同時加工成本還大大降低,產品顯得更有價值。

日本公司把貝爾公司明的半導體專利引進本國后,迅速開轉化為各種電子產品如收音機等。美國人都覺得很吃驚,但結果現還是自己的技術。這就是日本人的精明所在,能快速進行模仿創新。

精工表最早是在瑞士開出來的,瑞士是製表的大國,開石英錶以後,沒有把它看作一種時代的進步、技術的進步而繼續揚光大。日本人很快把這個技術買到手,1964的第十八屆奧運會上,日本人把他們開的石英錶製成奧運會的專用表,一舉搶佔了市場。

日本企業模仿改進從未終止在一個一次性周期。日本企業在滿足顧客需求的基礎上不斷改進,不斷開新產品,這種周而復始的改進開,使日本企業的技術實力得到了積累。而這種長期積累,進而又為日本企業帶來了快速更新產品的獨特能力。

企業在成長階段如果能夠把日本人的模仿創新精神學到手,展的速度會更快一點,核心能力培育的也會更快一點,但是最後還得靠創新,模仿是前提,創新才是關鍵。

稻盛和夫先生作為日本的經營之聖,在其著作中也對企業的模仿創新,特別是創造性工作進行了總結。

稻盛先生在《活法》中已經初步提出了「創造性工作」的含義:日積月累,每日有細微的進步,才能取得重大的進步。在《干法》中,這一思想有了新的展。

他提出,創造性的工作,並不僅僅是開高新技術。不管是做多麼微不足道的工作,都要時刻不斷改善,爭取明天的工作比今天好,後天的工作比明天好,這才是最為重要的。任何偉大的改造,也正是從這種永不滿足現狀的精神中產生的。

京瓷公司剛成立時,只有二十幾名員工,技術水平非常有限。現在,無論是京瓷公司,還是1984年成立的第二電信電話公司(ddi),都成了全球知名企業。許多中小企業家都認為京瓷公司有技術秘訣,依靠這樣的秘訣就能在根本上改變公司的命運。面對向自己求教的人,稻盛和夫曾經用一句話概括京瓷公司展的歷程:「持續地進行細微的改良。」

沒有每天細微的進步,就不會有重大的明創造。對於經營者來說,維持現狀就是落伍。中國有句格,「一日讀書一日功,一日不讀十日空」,說的也是同樣道理。所謂靈感,也是建立在長期積累的基礎上的。《禮記·大學》中說:「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其含義是:如果一天可以使自己達到一個新的境界,就應該天天如此更新,並且每天都不間斷。京瓷公司之所以有今天的輝煌,就是不間斷地創新的結果。

稻盛和夫本來是專門的技術人員,但在工作中,他總是思考:能不能再改進一下?不能有更好的辦法了嗎?很多細微的改良最終匯聚成了京瓷公司令人驚嘆的技術成就。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稻盛和夫:最適合中國人的經營術(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稻盛和夫:最適合中國人的經營術(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6.第一章日本人的中國淵源(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