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從凡爾登到日德蘭(下)

第212章:從凡爾登到日德蘭(下)

恰恰相反,日德蘭海戰讓各國都意識到,戰列艦更重要了。

各國都認識到海權並不來自於艦隊決戰,它的本質是「掌控大海的權力」,戰列艦是用來保衛這種權力的,但真正行使這種權力的確實更為龐大、常見、高效的巡航艦隊和商船隊。

因此,以戰列艦為首的主力艦在理想情況下是1種無需出動的武器,也就是「決戰無限推遲」,各國開始更加猛烈的攢戰列艦。

同時,戰艦的許多技術問題也暴露在世人面前,海戰結果的比較可以看出英、德兩國不同的設計哲學。英國建造的艦隻強調的是速度和火力,而犧牲的是裝甲防護力;德國軍艦則在降低航速和武備的基礎上強調更好的防護力。

另外德國在艦炮技術上的熟練顯然勝過英國人。他們裝有定時信管的穿甲彈能夠穿過英國船殼爆炸,具有很大的破壞作用,而英國炮彈往往碰上裝甲即炸,同時德國海軍的艦炮性能也更為優異,而雙方運送發射藥包使用的容器也有區別,德國人對發射藥用金屬封閉運送,而英國人則僅僅用絲綢包裹。

另外,皇家海軍在運送彈藥時不關閉彈藥艙門,這也是1個致命的失誤。

在至關重要的防火系統方面,德國海軍更是優越得多,德國人在多格爾沙洲1戰後,注意到了彈藥儲藏室和彈藥輸送機也能導致彈藥庫火災,立即對這兩個部分進行了封閉改裝,海戰中炮彈在德國炮塔里爆炸,不會引起進1步的損害,防護得很好的垂直通道能防止火勢下竄到彈藥庫。

德國船的上甲板在長射程的炮戰中提供了較好的防護,魚雷在它們加固了的舷側爆炸,造成的損傷也較小。

而且,德國在信號技術、測距和夜戰設備方面也都超過英國主力艦隊。

這些問題都被列國海軍所關注且深入研究,隨後納入到各自新戰艦的設計當中,從而進化出1批「後日德蘭型」主力艦。

只不過,由於歐洲各強國都深陷戰局,戰至此時能否勉力支撐下去尚且難說,暫時都無力開建新的主力艦。

即便是那些還在建造當中的主力艦,能堅持着繼續建造就已算不錯了,停工甚至廢棄者也比比皆是。

因此,各海軍只能根據「日德蘭海戰」的經驗和本國現有的承受能力,對已有戰艦進行些聊勝於無的小改動。

唯有在戰時仍熱衷於擴大主力艦隊規模的英國,恰有戰列巡洋艦「海軍上將」級的首艦「胡德」號剛剛開工,遂被緊急叫停,修改設計,待「胡德」號的設計方案重新確定后,其排水量較原設計增加了近5千噸,達到41200噸,並於1916年秋天時重新開始建造,同時開工的還有其3艘姊妹艦。

只不過,隨着海戰之後,從德國傳來了「馬肯森」級大巡洋艦以及後續艦隻被停建的情報,英國也隨即停止了4艘「海軍上將」級中后3艦的建造。

其實德國方面也把從「日德蘭海戰」中得到的經驗揉入進了新主力艦的設計當中,只可惜局勢的發展最終讓他們無力從紙面落實到實物。

於是,整個歐洲在戰時仍堅持建造的「後日德蘭型」主力艦,就只剩下「胡德」號1艘了。

於此可見,戰爭讓曾經不可1世的歐洲列強變得如此窘迫,就連親歷的海戰都無法率先把經驗應用到實處,反倒讓歐洲以外的國家佔得先機。

若論歐洲之外的海軍強國,那便是美國和中國這兩家,而且兩國的艦隊實力都還在持續的上升期,潛力巨大。

因此,日德蘭海戰之後3國皆根據獲得的情報,調整了本國主力艦的設計。

首先是中國,對於年初剛剛開工的兩艘戰列艦,海軍部決定停工調整,而後續各艦的設計也均被打翻重來。

不過,中美兩國雖然出於不同的目的,但最初設計時便已經有了後日德蘭時代的影子,因此兩國的戰列艦的改造過程並沒有像胡德號那般誇張,修改後的「山東」級戰列艦標準排水量3.2萬噸,航速未變,側重於水下防護和水平防護的升級改造,並且改進了炮塔設計,增加了主炮仰角。

而1直堅持低速重甲路線的美國則依照改進后的設計思路新建了兩艘「田納西」級戰列艦。

除了傳統的14英寸戰列艦,技術力更加雄厚的美國為了進1步取得海上優勢,目前也正在研究開工16英寸主力艦,只不過這1切尚未為人所知。

而中國則在努力吸收來自德國和奧匈帝國的火炮技術,這些東西至關重要,只要在這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哪怕是冒犯1下英國也無所謂,這也是中國商船冒着生命威脅也要跑同盟國航線的原因。

不過,整體來說,英國對於中國還不算非常不滿,主要是有美國在前面頂着。

最初美國商人幾乎不跑同盟國,主要是害怕英國,但隨着中國開闢大西洋上的同盟國航線,美國就像聞着味都鯊魚1般湊了過來,而且他們在大西洋上的路子更廣,很快就遠遠超過了中國的規模。

但美國商人的行事實在過於放4,對於德國的貿易可以說是生冷不忌,武器裝備啥的從1開始就放開了,是真的落實了「無限制軍火貿易」。

美國這種動作自然是激怒了英國,這北大西洋可是英國人眼皮子底下,美國還敢這麼干,英國自然要給他們1個教訓,於是便第1時間扣留和遣返了美國的軍火商船,並且通過外交渠道警告美國。

只可惜,兒子和老子終究還是像,要是警告1下就管用了,那英國自己也發不了家,對美國來說也是1樣,隨後美國的軍火商人開始了各種鬥智斗勇。

但利潤自然也是逐步下降,原因有2,美國的體系跟德國差距太大,而中國的6軍武器體系則與德國關係緊密,因此價格和商品種類上,美國都難以與中國相比,只有火藥、酸鹼等商品有些優勢,再加之中國商船不常走大西洋,這才讓美國的貿易看起來更加的繁榮。

第2自然就是英國對美國商船更多的盤查使得運輸成本增加,因此精明的美國商人開始選擇1些次品出售,反正被查出來虧的少,不查出來賺的多,橫豎都是贏,自然也就被德國嫌棄了。

而在日德蘭海戰之後,英國的封鎖也更加嚴格了,也使得同盟國的大西洋線基本斷了。

接下來能夠給同盟國輸血的就指望印度洋線了,這條線走波斯灣,然後經巴格達鐵路向同盟國內6輸送,為了保障這條線路,早在1915年中,德國就拉攏了保加利亞參戰,並迅速打通了這條線路,其對同盟國的價值不亞於西伯利亞大鐵路對俄國的意義。

除了這條線路,還有走地中海的路,只不過這條路也不太好走,甚至連化肥等物資也運不進,但即使只能運進農糧織物,也是對德國有着莫大幫助。

同時,德國也早已預料到這些封鎖,因此早在前兩年就已經囤積了大量的物資,還因此被美國狠狠的宰了1刀。

只不過,1916年的戰爭還是輕鬆耗盡了德國的物資儲備,在凡爾登戰役之後,日德蘭、索姆河和東線的布魯西洛夫突破都是曠世大戰,饒是德國再猛,也扛不住這樣的戰鬥連續爆發,最要命的還是人員傷亡,近2百萬人的傷亡讓德國的工業開始萎縮,越來越依靠外界。

與此同時,英國又對波斯灣地區發動了大攻勢,企圖威脅德國的「生命線」,為了保衛這條生命線,德奧保3國又抽調軍隊趕赴土耳其,拚死保護巴格達鐵路的暢通,否則德國的生命就將進入倒計時。

而在這過程中,協約國與同盟國的海上戰鬥也逐漸走向了另1個方向,在日德蘭海戰之後,英德雙方几乎不再爆發大型戰艦之間的戰鬥,轉而變成了圍繞潛艇和輕型艦艇之間的破交保交作戰。

缺乏輔助艦艇的同盟國1方將潛艇視作破交神器,此時情況尚好的德國1口氣開工了1百多艘潛艇,奧匈帝國也開工了3十多艘潛艇和上百艘魚雷艇。

而協約國方面,英國作為世界帝國,皇家海軍擁有着龐大的輔助艦艇部隊,開戰之後,英國便開始改裝自己的艦船,為她們添加水聽器和深水炸彈,同時將1些商船改為護航艦。

同時,掌握著海權的英國更是可以光明正大的向中國和美國購買商船和驅護艦,畢竟德國不可能向外國訂購軍艦,這東西根本不可能到達德國海軍的手中。

而在日漸興盛的艦船貿易中,中國後來居上,很快佔據了絕對的市場份額,但這其中利潤很少,1艘1千噸的護衛艦,其船體、動力的利潤加起來也就跟上面的1門120mm艦炮、兩門47mm機關炮和兩挺機槍利潤差不多。

主要是護衛艦也沒啥技術含量,2十年前的技術也照用,英國也很清楚自己需要的只不過是武裝商船,價格低數量足最關鍵。

如果外國拿不出比本國更便宜的價格為什麼要選擇外國呢?

而美國的商船是要比英國貴得多的,只有中國的商船比英國便宜,只不過對這件事,中國賺的不止有單純的利潤,更重要的是促進了造船業的發展,這要比那微薄的利潤要重要得多。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家祖左宗棠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家祖左宗棠
上一章下一章

第212章:從凡爾登到日德蘭(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