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白龍江源考察記(5)

126.白龍江源考察記(5)

作為寶雞工農業生產和國民經濟展不可分割的馮家山水利事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單一農業灌溉展到以防洪保安為根本,以工農城鄉供水為基礎,水力電、水產養殖、水利旅遊全面展的現代化大型灌區,實現了灌區渠、庫、田、林、路合理分佈,水土資源綜合利用,工農城鄉協調保障。在艱苦創業的歷史長河中,留下了無數水利人奮鬥的足跡,譜寫了一曲曲抗洪治旱、惠澤萬民的時代凱歌……

1934年,當時的陝西省水利局經過對千河河道、引水壩址的反覆查勘,優選了馮家山峽谷壩址。隨後的十年間,相繼開展了對千河河道、流域面積、地質、水文、壩址及蓄水庫區的查勘、地形圖測繪和設立水文站積累資料,馮家山水庫建設的前期工作由此開始。

1952年,黃河水利委員會再次查勘千河,提出了在馮家山附近築壩建庫的設想。次年,經過方案比較,黃委會將擬建的馮家山水庫列入黃河流域水土保持支流水庫之一,從此拉開了馮家山水庫樞紐和灌區渠系部分勘查、設計的序幕。

「要把黃河的事辦好。」開國領袖**的號召成了黃河流域人民的一種精神力量,鼓舞著人民艱苦奮鬥,去改變受制於天的被動局面。馮家山水庫建設從那時開始壩址地質鑽探、渠系草測定線、確立設計任務、中外專家審查、千河流域規劃、討論初步設計、成立工程指揮部,頭緒繁雜的工作按部就班、有條不紊地進行着。專用公路通車了,10千伏供電線路投運了,施工機械開進了,建設大軍上來了,西府人民盼望已久的馮家山水庫終於在1970年7月正式開工了。在那個「人定勝天」的年代裏,十萬民工及一大批黨政軍領導幹部和技術人員,以民兵團建制,在樞紐、在灌區拉開了一場改造自然、戰勝自然的人民戰爭。領導幹部、技術人員、工農群眾「三結合」的建設隊伍成了人民戰爭的主力軍。

初期的水利建設的條件非常艱苦。沒有住處,他們依山挖窯洞;沒有床板,他們席地而眠;沒有工具,他們自己打造;沒有汽車,他們人拉肩扛;沒有技術,他們邊干邊學。從指揮部機關到團、營、連、排,到處都是簡陋的窯洞和土坯茅草房,住的是十幾個人的大通鋪,吃的是玉米糝子、黑面饅頭、高粱面,新鮮蔬菜更少……老一代水利建設者就這樣邁開了馮家山水庫創業的第一步。

「人聲鼎沸炮音隆,數萬軍聲半夜潮」。在狹小的大壩工地上,最多日上勞達三萬餘人。山上山下,鎬起杴落,人頭攢動,車水馬龍。民工們搶陰天,戰雨天,車滿加三杴,日跑百里路,創造了持續兩個月每天上壩一萬方土的驚人業績。廣大建設者們硬是憑着一輛輛架子車,憑着那麼一股勁、一股氣,搬走了一個個山頭,戰勝了一個個困難,歷經一年十個月,於1972年10月完成了大壩填築的土方任務。

時光如梭,歲月如歌。從1969年水庫籌建到1982年工程竣工驗收,無數水利建設者的熱血和汗水,鑄就了馮家山峽谷73米的巍峨大壩,形成了3。89億立方米庫容,彙集了17。75平方公里的壯闊水面,錦織了縱橫阡陌數千公里的灌溉渠道,讓涓涓清流滋潤着寶雞、咸陽兩地八縣區136萬畝的肥土沃野,實現了西府人高峽出平湖、引水上高原的夢想。147名先烈的不朽身軀,在馮家山水庫當年的啞子口旁樹立了一座永久的豐碑,深地守望着那一池碧水,也讓後來者銘記當年那如火如荼的青春歲月。

「憶往昔,崢嶸歲月稠」。艱苦的工作,難忘的歲月,一代人的青春在這裏閃光,幾輩人的願望在這裏實現。撫今追昔,從風雨中走來的馮家山人心中充滿了無限追思和崇高敬仰。

改造

「凝風天下,雄心壯志憑風起」。1978年,全國開展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大討論,一場撥亂反正、清理「左」傾思想影響的精神世界的鬥爭開始了。水利工程設施投入大,社會效益明顯,整體經濟效益差的現狀成了全國水利戰線的共識。如何讓馮家山水利工程完善配套、揮更大的社會效益、贏得自身的經濟效益、實現灌區的良性循環和健康展成了擺在馮家山水利人面前的重要課題。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踏歌江河(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踏歌江河(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126.白龍江源考察記(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