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第三章保安族的民間文化(25)

52.第三章保安族的民間文化(25)

二、保安族腰刀鍛制技藝

保安腰刀是保安族傳統的手工藝製品,主要產於甘肅省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大河家鎮、劉集鄉及周邊地區。保安腰刀造型優美、線條明快、裝飾考究、工藝精湛。它不僅是生活用具,也是別緻的裝飾品和饋贈親友的上乘禮品,是保安族最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代表,深受西北各族人民的歡迎,在阿拉伯國家也頗有名氣。長期以來,保安族腰刀鍛制技藝一直是維繫整個保安族生存的重要手段,也是保安族經濟文化的命脈。

保安腰刀樸實大氣,刀鋒筆直豪邁,在貼近刀柄處嵌以數點星月或一隻手。刀柄的華美也別具特色,一般是一層壓一層牛角,連壓幾層,刀鞘以銅皮砸成,包以木頭,刀鋒入木,緊密無隙。整體上美觀大方,敦厚實用,與積石雄關下的保安風土相映襯,豪氣油然而生。由於技術精湛圓熟,保安腰刀的品種也日漸繁盛,相繼出現了「波日季」「雅烏切」「什樣錦」「一把手」「雙落刀」等遠近聞名的品種。臨近的藏、土等民族以其為生活用品,同時又作為裝飾品隨身攜帶。據說,兩百年前,保安族從青海同仁遷至循化時,一個修理火炮的「黑火匠」給他們密授了打制腰刀的工藝。當春風吹綠了大山的溝溝坎坎的時候,寄居在撒拉族土地上的保安人為了謀生,為了盡量少佔用撒拉族朋友的土地,便開始打制腰刀以換取生活所需。後來定居大河家地區,由於自然環境惡劣,人多地少,災難頻繁,越來越多的人從事於這項手工業生產,並不斷地研究、改進工藝,逐漸形成了家庭作坊式的生產方式,而且腰刀也遠銷四川、青海、西藏等地。

追溯保安族的歷史淵源也可以現腰刀存在的必然。1227年,成吉思汗滅西夏,佔領了包括同仁在內的河州地區,從此同仁一帶成為兵家過往的交通要道,溝通內地與西域貿易的據點。蒙古軍隊中的色目人組成的「探馬赤軍」和「各色技術營」的人駐紮在隆務河畔,亦兵亦農。斗轉星移,習慣了此地生活的屯墾將士們開始成家立業,成為了保安先民。後來,在與蒙古、藏、土、回、漢等民族融合中逐漸形成了保安族。行伍出身的保安先民,大多是西域工匠,血管里流淌的不僅是軍人的血液,更多的是匠人的靈氣。打制兵器對保安人來說是先人的榮耀。當一連串的打擊降落在保安人身上時,已經習慣農耕的人們的血液里開始奔湧出祖輩的靈氣。重操舊業,使保安族將打制腰刀的行當作為謀生的手段,而不是保家衛國的兵器。所以,保安腰刀對於保安族來說是骨子裡與生俱來的技藝。許多民族地區,都有其民族特製的刀,但保安腰刀似乎有一種靈性,一種親和力。一柄保安腰刀在手,湧上心頭的不僅是豪氣,更多的是依戀。這種腰刀工藝考究,選用優質鋼材,用傳統的鍛打與淬火法精心打造磨製而成。刀刃銳利,式樣美觀,獨具風格,可以說其文化價值已遠遠超過了它的實用價值。作為一個民族的傳統工藝品,保安腰刀將保安人的性格蘊涵在柔韌與寬容之中,也隱藏在堅強背後,令人常常仰視。

現在,聰明的保安人將許多本土的文化因素也捶打進保安腰刀里,他們將本民族的民間傳說與腰刀有意巧妙地糅合在一起,使其充滿了神秘的文化色彩。再加上近年來編排的舞劇《保安腰刀舞》在宣傳保安族舞蹈藝術的同時也擴大了保安腰刀的知名度,因此,保安腰刀的生命力也越來越旺盛,一直暢銷於甘、青、寧、新、川、滇、西藏、內蒙古等省區,並遠銷我國港澳地區和日本、印度、沙特等國,並曾多次在都的各民族工藝品展覽會上參加展出。可以說,保安腰刀成為了保安族商業經濟的主要來源。

保安人打制腰刀的歷史由來已久,它與元代的軍事活動密切相關。13世紀初,成吉思汗的蒙古軍團橫掃歐亞大陸時,在中亞諸國俘虜了大量的信仰伊斯蘭教的回回、哈剌魯、康里、阿爾渾、撒爾塔等各類色目人。這些人被組建成「探馬赤軍」,其中不乏能工巧匠。1227年,成吉思汗東征時,把部分來自中亞的官兵和工匠留在青海同仁地區,這部分色目人與當地蒙古、漢、回、藏、土等各族人民相鄰而居,互通共融,逐步形成了保安族。定居於保安城以後,他們中有許多人從事手工業,主要有鐵匠、金銀匠、木匠、鞋匠等。雖然當時的鐵匠主要製作土槍、弓箭等,但是一脈相通的冶鐵技術使他們具備了雄厚的制刀資質。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保安族(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國保安族(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52.第三章保安族的民間文化(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