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第三章保安族的民間文化(12)

39.第三章保安族的民間文化(12)

從前面關於保安族族源的介紹中我們知道,保安族大約是在元朝末年經過動亂,到明朝中葉比較穩定的社會環境中逐步形成的。***當時的青海同仁一帶是藏族居住區,並不是「花兒」盛傳區。由於同仁在地域上屬於漢、藏地區的接合部,回族中的商人、腳夫以及士兵把「花兒」帶到同仁地區,在那裡產生一定的影響,在保安族中較廣泛地傳唱併產生適合他們的審美要求的「花兒」。但是,保安族中大量創作「花兒」應當是清末遷居到大河家以後的事。我們從保安族「花兒」中可以領略到藏族民歌與「花兒」融合的現象。

「花兒」分為河州型「花兒」和洮岷型「花兒」。保安族的「花兒」屬河州型「花兒」。河州「花兒」是產生和流傳在甘肅南部、青海東部廣大農業區的一種地域性的民間歌謠。隨著這些地區的人口流動,「花兒」也廣泛地流行於甘、青、寧、新等廣大西北地區。生活在這裡的漢、回、東鄉、撒拉、保安、裕固、土、藏等各族群眾,喜歡以這種方式表達自己的感。保安族所在的積石山自治縣形成了許多「花兒」會,有位於安集鄉與胡林家鄉交界處的五眼泉「花兒」會,寨子溝鄉東平寺「花兒」會,劉集鄉蓋新坪「花兒」會等,自治縣政府每年在蓋新坪、積石民俗村舉辦「花兒」大賽。「花兒」的整理與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積石山自治縣成立之初,文化館油印了內部資料本《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民歌集成》,2001年由董克義主編出版了《積石山愛「花兒」精選2000》。保安族「花兒」所屬的河州「花兒」,主要以河州方演唱,其格式奇特,句型、旋律簡短固定,主要表達愛內容。它有四句體、三句體、兩句體,形成「花兒」圈。人們稱其為大西北民族歌。其音調高昂、遼闊、蒼涼、婉轉,十分動聽。

在所有積石山的「花兒」唱詞中,有的反映並展示著保安族的歷史和展軌跡,有的反映並展示著保安族居住地的風貌和民俗,有的反映著保安族的社會生活和愛生活等。可見,保安族的「花兒」具有印證民族展的歷史的史詩性質。因此,馬少青先生在《保安族文化形態與古籍文存》中將「花兒」稱做是保安族的「百科全書」。「花兒」在抒感上的濃烈性,具體表現為感的真摯、方式的直露,對此,西北民族大學郗慧民教授在《西北花兒學》中曾作了精彩的論述。他說:「似乎整個愛生活都是在一種極其險惡的勢下進行的,面對著深刻而尖銳的矛盾,充滿激地和不顧一切地去愛、去思念,充分體現出生活在西北高原的少數民族的共同精神面貌和性格特點,它是一種雄奇、剽悍、粗獷和帶有悲壯氣氛的精神。而這種精神是在西北高原的特殊的自然環境、經濟生活、政治形勢和文化傳統的湯水裡浸泡出來的,反映了這樣的精神,也就反映了這樣的社會面貌。」1可見,保安族的「花兒」無論是何種類型的感,它們總表現得那麼大膽、直截了當和撼人心魄。他們在抒感的濃烈性,主要表現在感的真摯、方式的直露、格調的粗獷、氣勢的宏大和色彩的濃烈。所以說保安族人們扯著嗓子喊出的「花兒」,是內心的坦露和真的表白。

保安族花兒屬臨夏「花兒」,亦稱河州「花兒」,是保安族民歌的主要形式,在保安族民間文學中佔有較大的比重。保安族人人愛唱「花兒」,他們往往是觸景生,即興編詞,隨口而唱。通過精練的語詞、比喻的手法來表達自己的心聲,也常被青年男女在傾吐愛時採用。

保安族「花兒」的基本形式是四句,前兩句為比興,也稱引向、陪襯句,后兩句為本義。其中一三句結構相同,每句三頓或四頓;二四句結構一致,每句三頓。四句工花兒的特點是單句單字尾。至於單句、雙句的字數、停頓數,則因歌手的語駕馭能力、文化修養、演唱技巧不同而有所差異。

保安族傳統「花兒」的主要內容多為反抗壓迫、歌頌愛,尤以歌數量多,藝術性更強。保安族人唱花兒有個規矩,即只能在山中、野外唱,不準在家裡或村裡唱,更不許在長輩面前唱。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保安族(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國保安族(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39.第三章保安族的民間文化(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