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第二章保安族的物質文化(11)

23.第二章保安族的物質文化(11)

保安族在其形成、展的過程中,經歷了不少災難和憂患,尤其是長年輾轉遷徙、顛沛流離的生活,使他們渴望和平安定,因而在定居保安三庄后,自覺或不自覺地吸取藏族人「豎石鎮邪」的習俗,並最終演變成為本民族的傳統習俗,這在民族歷史長河中是非常自然的事,也是兩個民族間文化相互交流、彼此滲透的結果。1

綜上所述,保安族民居作為保安族物質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漫長的歷史中積澱了保安族文化獨特的個性,同時也反映了時代變遷的特徵。

現在保安族的民居,一般都獨家獨院,室內陳設結構簡單明了,利用火炕取暖,炕上鋪著毛氈,可供人坐卧,炕牆周圍多貼牆紙或掛圍布。伊斯蘭教反對偶像崇拜,保安族人家室內不貼人或動物的圖像,房中也多掛阿拉伯文字畫或「克爾白」圖,以顯示自己的穆斯林身份。他們喜歡把被褥橫疊著放在炕角的板箱上,幾乎每家都有炕桌,供吃飯、喝茶、待客用。保安族是一個非常講究清潔的民族,廁所一般建在不顯眼旮旯里,許多人家還建有專門的沐浴房,供洗「大凈」時用。保安族院落的大門大多高大素雅,單檐起瓦,檐下雕刻有精美的花卉圖案。大門多木製雙扇門,立柱用青磚砌成,並飾以磚雕。隨著經濟收入的不斷增加,建築材料的展和其他民族民居的影響,保安族民居的風格逐步向多元化展,現在磚混結構的平頂房、二層小樓房也逐漸增多,裝潢也逐步趨向時尚。

第五節交通習俗

保安族聚居的積石山,過去交通十分不便,僅有明代遺留下來的驛道及黃河水運,公路交通根本談不上。明代初期,在積石山設立了銀川驛和長寧驛,有「馬遞」「步遞」「急腳遞」。自河州出,行40里到銀川驛(今鋪川鄉),再行80里至長寧驛(今大河家鄉)。明中期增設驛站,延舒驛道,又從長寧驛經積石山峽,西行60里至循化,驛道僅能步行或騎馬,道路十分艱險。

保安族過去最常見的運輸方式和工具是背斗。背斗是用柳條或竹條編成的筐,用途很廣,平時勞動時可以用來背工具、背孩子等,運輸時用來背土等。「腳戶哥」是早年保安人中為富商挑、擔、扛物品的貧困者。「腳戶哥」多使用扁擔,主要是肩挑肩扛。牲畜是過去保安人的主要交通運輸工具,正如花兒里唱的:「大河家街道里牛拉車,車拉了搭橋的板哩」「上坡的騾子下坡的驢,平川里要騎個馬哩」。早年,保安族人很少養馬,多用牛、騾、驢馱運東西到藏民居住的牧區去行商。後來,隨著商業活動的日趨活躍,範圍也逐漸擴大,路途也更為遙遠,於是形成了「經商馬隊」,往來於藏區、蒙區和印度。當時保安人有一個說法:備一馬三件,不愁走南闖北。即一匹好馬,一件好皮襖,一桿好槍。後來出現了畜力車和人力車,主要用於農業生產。1957年4月15日,韓家集至大河家公路正式通車。如今,已有新修公路多條,新建橋樑多座,大大改善了保安族地區的交通狀況,人們乘坐汽車往西可至青海循化,往東可達臨夏、蘭州等地,黃河水運自行終止。

保安族居住的大河家地區,處於黃河水運的有利位置,水路交通曆來達。傳統的水路交通運輸方式是用牛、羊皮袋製成的「皮筏子」進行泅渡。因為沒有船隻,保安族人最初主要是以牛皮袋和羊皮筏子渡河,故有民謠:「黃河滾滾波浪翻,牛皮筏子當輪船。」羊皮袋和牛皮袋的製作有一套工序:先將所宰殺的牛羊的頸脖、前肢及胯部完整地把皮剝下來,然後放入水中浸泡。三至四日以後,將皮撈出曝晒一日將毛鏟凈,然後加入食鹽、水、胡麻油等,反覆搓揉,直至柔軟。然後將揉好的皮置於烈日下曝晒成紅褐色,用麻繩將脖頸處、胯部及其他的腿部紮緊,留一條前腿作為吹氣口,整個製作工序就完成了。渡河時,人們將吹好的皮筏子繫於腰上或是夾於腋下,划水而行。羊皮袋體積小,一次只能渡一人,牛皮袋體積大,一次可以渡三人,其中兩個人裝入牛皮袋中,一人掌握方向,划水而行。也有把幾個皮袋用木頭串聯起來,就成為了皮筏子,載重量增倍。人們通過皮筏子,將本地的貨物運往蘭州、寧夏及內蒙古等地。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保安族(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國保安族(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23.第二章保安族的物質文化(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