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第二章保安族的物質文化(9)

21.第二章保安族的物質文化(9)

在保安族婦女傳統服飾中,有禁忌的習俗,這與保安族的宗教信仰密切相關。***伊斯蘭教認為,作為穆斯林婦女羞體的頭、耳朵、脖頸都必須遮掩起來,忌諱她們在著衣時露胳膊、露腿。保安族女子喜歡戴「咪哪」蓋頭,咪哪是保安族少女很有特點的一種頭飾,蓋頭是穆斯林女子傳統頭飾,二者有機結合,體現了保安族婦女服飾的禁忌,不僅成為她們信仰伊斯蘭教的表現形式,而且將其逐漸演變為傳統的服飾習俗。

在保安族女性中,未婚姑娘只梳兩條辮子,不戴蓋頭,有極少戴綠色蓋頭,少女常戴的是一種自製的飾有褶皺邊,布制、圓頂、圓形的「絀絀帽」,多為淡藍或粉紅色,帽左側綴飾一朵牡丹花圖案和兩條紅絲穗。此外,少女還圍戴一種紅或粉紅色的布或綢制的叫做「咪哪」的長條帶子,帶子兩端寬、中間窄,上繡花卉或蝴蝶圖案,兩端各綴一條長約一尺的綠色綢布細帶。婦女則多用黑布包頭,上戴黑或綠色綢紗蓋頭。已婚婦女和中年婦女喜歡戴一頂花線織的線帽(圓頂)或白色布帽,將頭藏於帽下。大部分已婚婦女戴絲綢青色蓋頭,顯得老成持重。保安族婦女一般穿老式大襟衣服,外套「坎夾」。上衣和褲邊繡花或以不同的綢緞加邊,面料多為平絨、燈心絨或棉、毛呢等。遇到喜慶節日,婦女打扮俊俏,多為蘋果綠或粉紅色上衣,桃紅色或紫紅色褲子。女性老少均佩戴金銀耳環,手戴鐲子,腳穿圓口或偏帶繡花鞋。

保安族女子上身內穿花綢緞斜襟軟襯衫,外套長袍或夾夾(馬夾)。長袍至膝下,斜大襟,和尚領子,一般為青色、藍色等。夾夾分為長短兩種。長夾夾長至膝下,斜大襟,腰身呈直筒形,緊身。襟擺處繡花邊或藍布邊。短夾夾短至腹部,也是斜大襟,黑色布制,繡花,有花布邊子,圓領,多為年輕婦女穿用。長短夾夾都是無袖的。女子下身穿大襠褲,花布褲腰,老年婦女一般穿黑色大襠褲,多為夾的,也有棉的。保安族女性還喜愛在頭上插戴花朵,少女插戴時花朵朝上,婦女插戴時花朵朝下。

在各民族交流過程中,文化互相滲透現象普遍存在,表現在服飾方面的滲透現象更為直觀。保安族在歷史上曾與多民族雜居,受到了藏、土、回、漢等民族服飾形態的影響,並且受地理環境的影響,形成了有自己個性特點的服飾形態。同時,保安族信仰伊斯蘭教,伊斯蘭教滲透在保安族生活的方方面面,表現在服飾上尤為明顯。在傳統服飾中體現出傳統禮服與受伊斯蘭教文化影響的服飾相結合的特徵,並成為一種文化觀念在保安族人民中傳承下來。保安族服飾成為保安族特有的表徵與符號並被長久固定和保留下來,成為一種共同文化心理表現形式。

近年來,隨著經濟展迅速,對外交往日益頻繁,服飾變化異常迅速。保安族現代服飾的變化則表明了這一點。保安族人穿傳統服飾的時間越來越少,有些只在節慶或宗教慶典活動中才偶爾穿戴。不同年齡階段的保安族人,對服飾的觀念也存在著差異。保安族老年人傳統服飾觀念強,他們與外界交流較年輕人少,思想觀念較保守。保安族年輕人受當代社會影響較大,現代服飾觀念強,青年男性現在都穿流行時裝。從社會展角度而,民族融合是社會展的必然趨勢,作為民族的表象特徵,民族服飾的特徵和差別會日趨縮小,趨同性會與日俱增。

第四節居住習俗

保安族人口較少,居住相對集中,早期在青海同仁居住的時候就與當地的藏族、土族一同務農雜居,居住形式相同,以土木結構土房為主。現居住在甘肅臨夏境內的積石山一帶的保安族,民居習俗與周圍的回族、撒拉族、東鄉族有相似之處,一般是整村圍著清真寺而住,相互連接,錯落有序,頗具特色。

一、村落布局

保安族在清同治二年(1863年)從青海遷徙到甘肅大河家。由於地貌差別較大,自然條件懸殊,所以保安族人一般都選擇山巔、山腰、山腳和沿川一帶的平坦而向陽的地方作為村落,舉族而居。有的則同回族、東鄉族、撒拉族雜居,久而久之,就逐漸趨向於大聚居、小雜居的格局。大的村落有大墩、梅坡、甘河灘、高李等,有幾百戶人家,小的村莊如肖家、斜套、難民灣等也有近五六十戶。村莊民居的一個特點是牆連牆,房挨房的形式,即絕大多數人家都將自家庭院與別家庭院相連,每個庭院的房子都挨在一起。這種房連房、牆連牆的居住結構是舊社會戰亂、衝突的產物,有著十分重要的軍事防禦功能。一旦遭遇侵犯,不出院門,上了屋頂全村就可以迅速聯絡,也可以借別人家的屋頂迅速進行轉移。另外,戶與戶的房屋屋頂相連,一家有事請人幫忙,不出院門而是上屋頂便可以了。這種居住形式,是保安族在戰亂時期相互團結的歷史見證,直到20世紀80年代初在保安族地區還可以見到。一座保安族村落可以說是一座城堡,這種居住模式最大程度上調動了集體的力量,也是其內部團結互助的見證。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保安族(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國保安族(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21.第二章保安族的物質文化(9)

%